主角学霸王传承的三国小说
三国:开局获得霸王传承
作品简介:
王栋穿越到东汉末年,成为黄巾一小兵。
正直汉军步步紧逼,面对虎狼一般的敌人,王栋危在旦夕。
幸在此时,觉醒人王系统。
“叮!恭喜宿主获得霸王传承。”
“叮!恭喜宿主获得兵仙传承。”
“叮!恭喜宿主获得东山再起谢安。”
“叮!恭喜宿主获得四大美女之一杨玉环。”
“叮!恭喜宿主获得高梁河车神。”
《三国演义》与《三国志》,谁对历史传承的贡献更大
一个是理想(《三国演义》),一个是现实(《三国志》),所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真实的历史往往是残酷的,是不尽人意的,但是,我们必须接受,所以,人要认清现实,不能理想化,要学会理智,只有了解真实的历史,才能做到这一点。所以《三国志》的价值就是历史价值。而《三国演义》就是娱乐,所谓“主观臆想”,离真实和现实十万八千里。有很多人,常常把影视剧和演艺,误当成真实的历史,在这些人眼里《三国演义》是无价的,无异于活在梦幻里。

两本书虽然都是文学作品,但是却代表两个不同的领域,《三国志》代表历史,《三国演义》代表小说,所以说对历史传承来说,肯定是严谨、专业的《三国志》。

一般认为,前四史是中国二十四史写的最好的,这四部书是史学著作的典范,尤其是《史记》,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作为前四史之一的《三国志》,那绝对是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历史的传承和延续,无可替代。

《三国演义》是在《三国志》基础上进行的再创作,是中国明清小说的最高峰。虽然很精彩,却不是真正的历史。

如果单纯指历史传承,当然是《三国志》,《三国志》中记录的内容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三国历史,看其本身可以名列我国二十四史之一就可想而知。至于《三国演义》,不客气的讲其本身可以说基本没有历史研究价值,因为它本身就是一步历史通俗小说,只是在历史的框架下进行的杜撰改编,更多的是以趣味性,娱乐性为主,属于小说家之言。不过就传播度而言,《三国演义》可以说是我国所有历史通俗小说中的独一档,这正是因为《三国演义》的存在,才使得三国这一短短的历史时期几乎成为了我国古代最受关注和人们喜爱的一个阶段。所以,《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可以说都是具有自身特色的古典著作,《三国志》重在历史,《三国演义》重在传承和传播。二者就像大脑和嘴巴,没有《三国志》则《三国演义》就毫无底蕴,而没有《三国演义》也《三国志》所描述的历史时期也不可能做到家喻户晓。
《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脱胎于《三国志》,并在《三国志》的基础上根据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演绎而成,七分真实的历史,三分虚构的情节和故事。《三国志》是一部历史书,他的可读性并不强,主要供专家学者研究三国历史,阅读和研究过《三国志》的人并不多,在民间就更少了!所以比较两书对历史传承的贡献,我认为《三国演义》比《三国志》贡献大太多了,《三国志》难望其项背。

三国故事在民间都是家喻户小的,如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三顾茅庐、借荆州、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这些故事的流传都得力于《三国演义》。书中还塑造了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关羽、张飞、赵云、马超等重多人物形象,他们的形象深入人心,不仅在中国民间广为传讼,就是受中国文化影响较深的日本、东南亚都受广泛的好评和尊重。这就是《三国演义》的影响力和对三国历史传承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

《三国演义》另一个重大的传承作用就是倒逼读者去研究和了解《三国志》,很多读者在阅读《三国演义》后,为探寻真实的三国历史开始对《三国志》感兴趣,相当部分读者都把两本书对比读,甚至有些研究历史的学者都把两本书放在一起研究,如厦门大学的易中天教授就是典型的代表,他的《品三国》也代表对三国历史的一家之言。可以说《三国演义》让更多的喜欢上了《三国志》。
这要看是对史学研究还是历史延续,如果从史学研究的角度,无从置疑,应该是《三国志》。因为,《三国志》其本身就是一部,根据当时真实的历史撰写的一部史学著作。它对于后入研究当时三国时期的人物,事件,都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而如果从历史延续的角度方面来讲,还是《三国演义》的贡献最大,因为,它广于在民间流传,而且还被编程评书,戏剧的方式向大家介绍,成为人民群众茶余饭后,消遣必不可少的内容。好多人就是通过看,听《三国演义》才了解其中的人物和历史事件,这对于历史的传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文学作品的力量永远超过历史老师真实。
对于普通人或者说"非专业"人士来说,他们对于往事的了解有两个途径;一,口耳相传的戏曲、评书、故事以及民间传说;二,小说、连环画;
换句话说,在中国知道《三国演义》以及罗贯中这个名字的人远远超过了《三国志》和它的编纂者陈寿!
同样,对于历史的传承,人们也是从《三国演义》中得到启迪,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贩夫走卒"有关"忠义"的驾驭全部来自于评书。
关云长单刀赴会、诸葛亮借东风、三气周瑜、赵子龙大战长坂坡、群英会、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诸葛亮鞠躬尽瘁;等等——这就是历史的传承。
《三国志》,换言之,所有的史书都是"官修",那是"正史",是统治者的需要,为了满足统治者的政治要求,和一般民众没设么关系!
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就是"演义"就是"传说"就是"故事"——他们可不管你"历史"究竟是什么?他们只需要了解谁是"好人"或者"坏人";谁是"忠臣"还是"奸臣"!
这一点,《三国演义》做到了;可是《三国志》呢?那里只是历史学家的"自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