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到底是国别体史书还是纪传体史书
《三国志》肯定是国别体史书,根据其改编的“三国演义”,大家都看过,主要记录的是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下面我主要介绍一下“国别体”史书的历史由来,请看:
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国语》国别体史书,即分国记载史事的史书。《国语》共21篇,即:《周语》3篇、《鲁语》2篇、《齐语》1篇、《晋语》9篇、《郑语》1篇、《楚语》2篇、《吴语》1篇、《越语》2篇,共7万余字。它记载了8个国家的史事,时间上起西周的周穆王,下迄战国初期的鲁悼公(约公元前967年~前453年),共500多年。
通过上述介绍,大家自然就能明白《三国志》为什么是“国别体”史书了!下面咱们聊聊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国语》。
《国语》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记言为主,它往往通过一些人物的言论(如对话和辩论等)来反映历史事件。像周厉王的暴虐无道和越王勾践发愤雪耻、最后打败吴国等史实,都是通过谈话方式表达出来的,说理充分,人物性格也很鲜明。
《国语》和以《春秋》为纲而记载春秋时期历史的编年体史书《左传》,在内容上可以互相补充,故后人将《国语》和《左传》看做姐妹篇,称《左传》为《春秋内传》,《国语》为《春秋外传》《国语》首创了国别史的体例,保存了比较丰富的资料,是研究春秋时期历史和上古史的重要书籍。
附全部引注的全本《三国志》一共多少字
陈寿本书为350,833字,裴注为322,643字(《三国志及裴注字数统计表》,载《三国志选注》,台北中正书局,1972年版卷首。转引自吴金华《三国志丛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95页)。王廷洽根据中华书局陈乃乾校点本统计出《三国志》为366,657字,裴注为320,799字(《略谈〈三国志〉与裴注的数量问题》,《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5年第3期)。吴金华据百衲本统计,陈寿本书为368,039字,裴注为 322,171字(《三国志校诂·附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
崔曙庭根据金陵活字本统计,《三国志》为367,327宇,裴注为 320,805字(《〈三国志〉本文确实多于裴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