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答题产品前端代码出现“百万傻币”字样,程序员写代码都可以这么随意吗
说实话,其实阿里每一次的产品并购我都不是很看好。相信每个90后都曾不同程度地接触过UC浏览器,特别是在五六年前,由于UC兼备cmnet、cmwap灵活的联网方式,速度快而稳定的性能以及个人数据可管理的特点,一跃成为全球使用量最大的第三方手机浏览器。
直到2014年被并入阿里集团,UC浏览器便没有了先前的猛劲,开始慢慢败下阵来,原因其实很简单,“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更让人无奈的是,这款早已流淌着阿里血液的UC浏览器,现在竟在前端代码上又出现了类似歧视用户“百万傻币”的编程语言。这与先前虾米音乐的Mac客户端注释称VIP用户是“穷逼VIP”事件,可以说是交相辉映。因此就不得不让我们去怀疑产品在管理运营过程中是否存在着一些诟病。
一般码农在通过认真阅读后,其实不难发现这串代码根本就不是题目所说的UC答题产品前端代码,而是一种更类似于经过良好工程设计的基础框架初始化过程。通过各项参数我们也能发现,除了页面是独立的【应用】外,在其背后其实还存在着一整套独立的微服务。而在微服务架构良好的企业里,这种出现问题的“appName”应用名是不会轻易将权限放给程序师进行添加的,因此我猜测更有可能是较程序师权限更高一级或两级的内部管理员进行添加的。
用认真的态度与专业的情怀倾注于存储,欢迎关注我,与我交流哦!
最近直播答题异常的火爆,答题的APP有十多个,比如百万英雄,极速挑战,百万赢家,冲顶大会,黄金十秒等等。一时间,全民都在直播答题,瓜分百万大奖,的确非常的诱人!
针对UC这次的“百万傻币”事件,从美好的愿景上,可以说这可能是打字时的笔误。因为在直播答题开始火的时候,国民老公王思聪和互联网大佬带火了一个词“撒币”。而在我们用输入法的时候,打入 sa bi拼音,有时候会跳出“傻币”,这可能跟是与sa和sha混淆的原因,才打出了“傻币”的字样。这只是一种理想化的推测。
在2014年,UC开始整体并入阿里巴巴。也就是说,UC里面现在有阿里的血液。作为阿里的粉丝,我特别不愿意相信这次发生的事件。
另外,最近还有另外一个跟UC有关的新闻,就是UC进行裁员,被裁员工获得“N+1+13薪+3个月年终奖”的补偿。这个新闻一出,就引爆了互联网圈,要知道,如果属实的话,这个补偿也是力度很大,很丰厚。不过,之后阿里UC事业群很快就否认了裁员的传闻,并反馈具有很多的岗位在开放招人。
再回到“百万傻币”事件,至今阿里UC事业部还没有正式的回应。我们无从判断这个事件是否真的属实。但作为一个富有社会责任的大公司,我觉得阿里,有必要针对这件事给广大用户一个真实的回应。如果真的是某些程序员恶意书写“百万傻币”,那就要对其作出处罚,并对用户作出道歉。如果只是一种“笔误”,把“撒币”错打成了“傻币”,作出诚恳的说明,广大用户都是很善良的。
用户是上帝!总之,针对此次“百万傻币”事件,希望UC可以给大家一个真实的说明,给广大用户一个满意的交代!
在下抛砖引玉,欢迎各位看官拍砖讨论,感谢!
作为专业码农表示这不是前端代码,虾米和UC都是阿里并购的企业,并购后发展的都不太好,UC最近又传出大裁员,可能有员工心存怨恨?但是这次程序员是替别人背锅了。
下面我们具体来说说,先看图
图中蓝色部分的Response已经说明了这是后台返回的参数。根据我的经验这可能是产品编译启动初始化的时候后端接到请求后返回的参数信息界面,“百万傻币生产测试环境”这个参数也不是注释,对应的是前面的appName,也就是说该APP的名字就叫“百万傻币生产测试环境”,从名字看最可能是测试人员给添加的,也可能是运维之类的,这个名字是随时可以改的。
这与虾米的穷逼VIP有本质区别,虾米这种是程序员写的注释和命名,是写死的,这是程序变量命名和注释,上面UC的是数据,数据和程序在设计的时候是分开的
现在的答题都被被称作“撒币”,这大概是王思聪发明的叫法,会不会是一时手抖打错字了呢?还是非常有可能的。不过我试了试不是拼音也不容易直接敲出来“傻币”这个词,另外按理说UC这图一般用户是看不到的呀,不知道出处是哪,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最近UC大规模裁员,UC答题部门疯狂加班。
其实早先前虾米音乐就爆出了“穷逼VIP”的事件,要知道虾米音乐和UC都是阿里巴巴旗下的产品啊,为什么偏偏阿里的工程师就这么容易出问题呢?是因为在阿里巴巴工作不开心,还是因为阿里对于员工的管理都太松散呢,程序员可以为所欲为?即使说破天,这也是对用户的大大的不尊重啊~
而很多人会说这个撒币和傻币很容易拼写错,这个可能性是有的,毕竟我自己也经常打错字,而且大家在聊天的时候经常也会出现打错字的情况,很多情况下是输入法联想的就直接发送出去了。
但是做为程序员应该比普通人更加严谨啊,不能说程序员就不能犯错,但是最起码在进行二次检查的时候要把出现的问题改过来吧,就像在上学的时候把作文写完了要检查几遍的情况一样,程序员也应当如此啊。
而UC方面也在1月21日进行了致歉说明,还是因为技术人员没有把配音学好,“sa”和“sha”不能分别,然后跪求原谅,还说会撒更多的币。不过UC在稍后的回复说这个技术人员是山东济宁人,山东人又躺枪了...
其实在在取名的时候“撒币”就是比较富有话题性的一个名称,这样的名称也比较符合当下年轻人的潮流,毕竟现在是网络流行语满天飞的时代,“撒币”估计都会成为一个网红流行词了!
但是这一系列操作下来我感到了营销的气息,UC撒币成功吸引了大家的关注量,进一步的为UC吸引了流量,这也是一个比较好的营销方式啊,只不过有一定自黑的成分在里面啊。
撒币可以说是拼音学的不好,那么虾米的“穷逼VIP”应该不是拼音没有学好了吧!一个老梗玩几遍就没有意思了,最后我想说的是做为大公司,做为程序员我们应该更加严谨一些,对于自己的要求也要更高,什么拼音没学好打错字的错误就不要再犯了,代码注释也不要看心情随便加了!
有些人太矫情了,忘了小时候你父母叫你狗仔子了么。哪个行业都有自己的生存法则,没必要对人过多评论。这种写法必然是故意为之。若问为什么?你自己玩的游戏自己不清楚么,想着靠着游戏发财,你自己心理没点B数么!
类似的这种事情几乎每个程序员都做过类似的事情,对于程序员来讲倒不觉得是多严重的事情,因为出现这类的字眼不是注释就是调试打印中会出现,这种和本身程序的功能没有多大直接关系,所以测试人员基本很难发现,但是在看前端代码的时候容易发现,其实从一个程序员角度考虑是自嘲或者冷幽默的展示方式,但是站在用户角度这么多是很不妥当的。
笔者曾经也玩过这种套路,主要在c++编程的时候用过,曾经在追查开源代码里面有块很大的内存泄漏,对项目的推进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然后开始全力以赴的追查这个问题,然后在打印函数里面直接写上"抓大腿",意思就是追查罪魁祸首。出现这种一般是在调试中,后来是软件交付了,但是有些残留没有完全的抹杀干净导致这种情况出现。
当然还有一些是程序员背黑锅了,有些语句可能是测试或者运维人员测试一些模块的特殊标记,让程序员加在里面配合使用,这真是有点冤枉我们程序员哥哥了。
也有一些是程序员发泄自己的不满或者有意而为之,这种可能是对公司不满意或者别的原因,但是不管怎么说,代码就是程序员的脸面这这种事情发生了总归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所以优秀的程序员不会犯这种有损自己名誉的蠢事,也提醒产品闭环流程里面加上这一项,让产品出厂之前减少此类事情的发生。
直播的都去做答题了吗
现在答题节目有了很多,但是今日头条的《百万英雄》与王思聪的“冲顶大会”目前还不知道和一些直播平台有关系么。
但是花椒的《百万赢家》,印客的《芝士超人》与一直播的《黄金十秒》是基于直播平台做的。而在自己接触的《百万赢家》与《芝士超人》中前者虽然请过江苏卫视主持人李好,后者是湖南卫视汪涵,但是大多数时间主持人兼出题官都是自己家直播平台的主播。
《黄金十秒》没有接触不知道是什么情况。
现在不止是直播平台,网易新闻、UC浏览器、优酷等等都做了答题活动。
应运而生的就是答题软件,推荐你韭黄答题助手,上面平台很全,比搜狗全面,亲测神器啊!一般题目出来5秒钟左右就给到答案,吃鸡很容易
对我们脱贫致富来说真的是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