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孝不死,卧龙不出”是否言过其实?郭嘉的真实能力究竟如何
“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的说法由来已久,意在突出郭嘉很有才干,郭嘉还在世,诸葛亮都不敢出来辅佐刘备,只有等他死了,诸葛亮才敢出山展示自己的才华。
但是,我认为这之间完全没有因果关系,请看以下分析:
诸葛亮出生于公元181年,郭嘉死于公元207年,也就是说,郭嘉死时,诸葛亮26岁。
另外,公元227年,46岁的诸葛亮在北伐前写了名篇《出师表》,其中说自己: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因此,我们可知诸葛亮在25岁的时候就追随刘备了,而郭嘉在一年后才去世。所以,所谓的“郭嘉不死,卧龙不出”根本就不符合历史事实,此说法不成立。
另外,郭嘉真的那么厉害吗?
郭嘉是很有才,但他充其量只是曹操的一个谋士而已,并不负责具体政务,和荀彧、诸葛亮等相比,在治国方略上有很大差距。这样说吧,郭嘉相当于《雍正王朝》里的邬思道,荀彧、诸葛亮相当于《雍正王朝》里的张廷玉。邬思道曾说,自己行的是阴谋之术,见不得阳光,能力上和张廷玉这样的治国良才、能臣干吏有差距(大意如此)。
因此,我认为郭嘉很明显被后人高估了。
“郭嘉不死,卧龙不出”在很大程度上是历史的巧合。
郭嘉的光辉形象主要来自于《三国演义》,比如在曹操欲讨伐强大的袁绍之时为曹操作出的绍有十败,操有十胜的实力分析,还有临死之前为曹操遗计定辽东等。
曹操在赤壁兵败后更是怀念郭嘉,对众人说如果郭嘉在世,不会有此兵败。
如此看来,郭嘉在曹操心目中绝对是第一位的高参。
其实郭嘉成名也因为他的生命短暂,只活到三十八岁。大谋士荀彧同样才华横溢,却被曹操以“盒中无食”赐死。
曹操在赤壁之战后怀念郭嘉,无非就是想羞辱在场的其他谋士而已。
在《三国志》中有这样的评论:“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而程昱排在郭嘉之前,说明历史上的郭嘉绝非传说中的那么传奇。
《三国演义》中郭嘉最多是帮助曹操出谋划策,而诸葛亮则是整个蜀汉的实际掌权者,所以二人也没有什么可比性。

郭嘉是东汉末年非常优秀的一个人才,诸葛亮也是东汉末年非常优秀的一个人才。郭嘉和诸葛亮并没有在战场上交过手,在郭嘉去世的同一年,诸葛亮出山帮助刘备,因此也留下了“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的说法。实际上郭嘉病死和诸葛亮出山,是两件毫不相关的事情,郭嘉是否去世,不会影响到诸葛亮出山与否。
诸葛亮隐居隆中期间,经常把自己比作管仲和乐毅,管仲和乐毅都是辅佐君主成就霸业的人。从诸葛亮的自我评价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非常自信的年轻人,既然诸葛亮敢于把自己比作管仲和乐毅,那么诸葛亮肯定不会怕一个刚刚出名不久的郭嘉。
从诸葛亮出山前的履历来看,诸葛亮对郭嘉并不熟悉,两个人没有见过面,也没有共同的朋友。诸葛亮喜欢关注天下大事,肯定知道郭嘉的名声,但是曹操手下的一流谋士众多,诸葛亮对郭嘉的关注度不会太高。
虽然郭嘉去世和诸葛亮出山都发生在公元207年,不过郭嘉是在公元207年年初去世,诸葛亮是在公元207年年末出山,这两件事间隔了接近一年的时间,显然没有太大的直接关系。
诸葛亮出山的时候已经27岁,在诸葛亮出山的同一年,曹操稳定了北方的局势。诸葛亮明白曹操即将南下,荆州地区将不再是安稳,自己必须要选择一个明主投靠,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才选择投奔了刘备。
郭嘉在曹操手下的作用,类似于汉朝的张良和陈平,不过郭嘉并不是一个无可替代的人。曹操手下谋士非常多,程昱、贾诩、荀彧、荀攸这些人的能力都不亚于郭嘉,周不疑、司马懿、杨修等人属于后起之秀,即使缺少了一个郭嘉,曹操仍然拥有强大的谋士集团。
郭嘉和程昱的地位相当,两个人经常提出相同的谋略,从曹操北伐张绣开始,一直到曹操平定北方,郭嘉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郭嘉和诸葛亮没有交过手,两个人孰高孰低不好评论。不过郭嘉的才能主要体现在军事上,类似于刘备手下的庞统,而诸葛亮在军事和治国上都有建树,类似于曹操手下的荀彧。
很多人都认为如果郭嘉不死,曹操不会在赤壁之战战败,三足鼎立的局面不会形成。实际上魏蜀吴能够三足鼎立,主要是因为三方的势力相互牵制,没有一方具备吞并另外两方的势力,这种平衡绝不是郭嘉一个人就能改变的。
可能吧?完全不可能的好吧,难道说郭嘉死后出山的都不如他,鬼才郭嘉确实厉害,但没有世人传的那么神,郭嘉的十胜十败论,相比于诸葛亮的隆中对,孰优孰劣,你去阅读一下就知道了。郭嘉厉害在谋略上,诸葛亮厉害在治国上,周瑜厉害在阵法上,贾诩厉害在人事上,各有各的厉害。并不能比较,三国谋士之间,本就没有可比性的,从来就不存在谁比谁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