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史前巨兽那么多
宇宙驿站科普为您揭开史前物种体型巨大的秘密!

谢谢悟空小秘书的邀请,宇宙驿站小编来回答楼主提出的问题。
考古发现,在史前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的底层中发现了大量体型巨大的动物、鸟类和昆虫化石,这些化石中有身高30米的恐龙、翼展介于6.1米至7.4米之间的海鸟,有体重1吨的老鼠,有1米长的蜻蜓,1000磅重的巨型袋鼠、400磅重的陆行鸟、25英尺长的巨蜥、比现代老鼠还要大的蟑螂以及如小汽车般大的乌龟。为什么那个时候这些动物都是大个子和巨无霸的存在呢?今天宇宙驿站小编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揭示史前物种体型巨大的秘密!

首先,气候因素是第一位的。任何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合适的生存环境,距今20亿年前的地球,运转相对稳定,气候宜人,大量的植物覆盖了陆地,空气中的含氧量达到了30%左右,生活在海洋中的动物陆续爬上了海岸,在陆地上安家了。富氧的空气让陆地动物血液中的氧含量逐步增多,机体组织中的细胞分裂加快,物种的身体也随之增大。

人类大约出现在四百万年前,所谓史前,一般是指公元前3500年以前,那时还没有任何文字记录。史前生物依然存在与地球上的还不少,比如鲨鱼,经过几亿年也没啥变化。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史前动物都很大,比如大型恐龙霸王龙,平均体重达到9吨,大的有13吨多;比如泰坦巨蟒,体重达1.2吨;比如猛犸象等。

至于史前动物为什么那么大,科学界尚没有一致意见。分享几种主流观点:
一是气候说。远古时期,地球远比现在热,气候温暖湿润,到处都是森林、河流,充足的食物孕育了体型巨大的动物。即便是今天,天气炎热地区,动物体型比寒冷地区大。大禹置九州,中央是豫州,基本就是现在河南省一带,“豫”的右边是“象”,意思是大象出没的地方,当时河南一带还很炎热。

二是大气说。主流观点认为石炭纪时,大气中氧气浓度高达35%,现在只有21%。动物呼吸时,气管的长度决定该物种所需的氧气含量,气管系统越长,吸收氧气就越多。所以在物种进化过程中,氧气含量促使动物向大块头进化。

三是天敌说。那时生存空间大,动物种类、数量都比较少,有广阔的生存空间,天敌很少,更容易进化出大块头。远古时代动物都比较低级,大脑小,思维简单,大块头处于食物链的顶端,更易于生存。这一点是优点也是缺点,因为要靠大量食物生存,一旦出现地质、气候变化,大型动物的食物减少,更容易灭绝,那些小动物反倒容易生存。
谢谢宇宙驿站的邀请,我尝试着回答一下。
首先我觉得题主的问题不在“多”,重点在“巨”。因为按照现在考古资料来看,发现的史前巨兽化石并不多,但是体型都比较巨大。猜测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演化常常青睐体型较大的个体。按照“优胜劣汰”的原则,体型小算是劣势,不利于进化,相反,体型大的个体不仅体格好,而且食量大,这更不利于体型小的物种进化,因为它们有更大的机会存活、更强的生育力,也更容易找到配偶。但长大的并不是一直有优势的,随着食物、生存居所的稀缺,体型大到一定程度后,在当时环境下的好处可能抵不过不便之处,反而比矮小的亲戚更容易灭绝。这个规律被称为「Cope‘s rule」。上一次冰河时期结束时,很多哺乳动物(包括猛犸象)就这样灭绝了。目前很多濒危的脊椎动物也属于体型较大的,比如亚洲象和几种鲸。
2、有一种说法是物种的起源来自海洋,而海洋广阔的生存空间更加有利于物种向着体型巨大化发展。大约距今3.6亿年前,两栖动物才首次登上陆地,那时他们的体型就比较大,进而有了爬行动物;又过了约1亿年,恐龙便出现了,有着他的祖先的巨大体型。
3、有人可能会说史前巨兽时期空气中氧含量比较高,适合体型发展,有可能有这方面原因,但历史上大气含氧量并非一直下降,而是有波动。
以上几点均为猜测,望各位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