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模拟经营
大小:454.50M
评分:5.0
平台:
这件事只适合于我们这一代人,孝敬父母,现在的年轻人都是独生子女,确实各种压力太大了,我们只能尽量帮助他们,想好以后自己的身后事,存点钱,加上自己的退休金也够日后养老的了,靠子女不太现实
中国式的家长,是特别容易“跟风”的家长。
最近在上P.E.T.父母效能的课,没事就和家长聊天。发现大部分人,都十分关注“别人家的孩子”的发展情况。
别孩子学少儿英语XX班了?别家孩子上全脑课了?别家孩子找某某名师补习了?......来来来,照猫画虎给我家孩子也全部来一套!先别管有没有效果,反正被拉下就肯定不行!
其实,就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也没有那个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是完全一样的。对于你自己孩子的个性与特点,相信没有人比你更清楚!
经常有家长问我,我的孩子X岁了,但是还不想别的孩子,会怎么怎么样,这正常吗?我就想问你,正常的定义是什么?是谁规定了必须X岁就需要做某件事情吗?
1、管得多,空间小。家长们都是这样,对孩子们管得很宽,小到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饭,大到上学就业找对象,事事操心,事事劳心,好像孩子居然什么都不会,所有事情全部由家长们来包办。这样的家长太多了。
2、付出多,要求少。对于孩子,全力付出,从来不计较成本,这也是当前所谓的市场教育机构大行其道的原因。更多的家长们,节衣缩食,省吃简用,只为了能足孩子的需求。大多数的家长,对于孩子的要求却很少。
3、溺爱多,教育少。很多家长不知道什么是教育,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尤其是在做人上,在人品上,在待人处事上。他们往往把溺爱当成教育,把准备好各种生活必须条件,当成教育,甚至把空洞的说教当成教育。这绝对不是家长。
说个故事吧。乡下有位邻居,两口子就只有一个儿子。虽然条件一般,但是,父母爱子之心切切,一应开支,首先满足儿子。家里生活条件再难,儿子却用着苹果手机;儿子学习不好,父母积极为儿子找出路,托人当兵,复员后在家时没事干。父母在给别人送货看店,起意让儿子去送货,没有两个月,儿子不干了。现在通过亲戚关系到一家亲戚的企业工作,较为轻闲。村里说媳妇很难,彩礼就要16万,还要房和车。父母为了让儿子说上对象,借款买房,每月还2000房贷,东拼西凑,还买一辆二手别克车。这些债务谁还?最后还得落到父母身上。这才是农村的父母,城市的父母又当如何呢???
谢谢邀请,
他们行为太多了太明显了。
总结下吧:把孩子含嘴里怕化了,捧手里怕冻着,尤其爷爷奶奶隔代亲群体;
自己舍不得吃穿,孩子吃剩了再吃;
家庭条件不怎么好,也花钱托关系上重点学校;
到哪里都先问孩子,你吃什么……
等等,那么是一个怎样的家长呢? 这见仁见智,但是有一点共同点:那就是有点孤注一掷,常年的押宝心态让自己缺少自信心。
中国式家长是怎样的呢?各个阶层的人不一样:知识结构不一样,价值观念不一样,审美意识不一样。有聪明的,也有愚昧的。懂教育的不是那么多。也有真懂教育的。钱学森之问是不是和家长也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