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河战队1-3里面枪的原型是什么
Morita MK1突击步枪
实际是原型是加长的L85突击步枪加长 然后加上下挂M37霰弹枪
接下来的两部电影都找不到了 因为 根本没有透露太多 也没什么细节...
星河战队1什么时候上映
《星河战队》(英文:Starship Troopers)是由保罗·范霍文执导,爱德华·纽梅尔、罗伯特·A·海因莱因编剧,卡斯帕·凡·迪恩及戴安· 梅尔等主演的美国科幻电影。影片于1997年11月7日在美国上映。
为什么《星河战队1》中科技这么发达,士兵还用火药制成的子弹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星河战队1只是电影而已。为了烘托战争气氛,采用了和今天差不多的步枪。
如果用激光枪,观众就会看得很不爽了。
到了星河战队2中,枪就变为激光枪了。
其实星河战队1里面还有很多不符合逻辑的东西。
第一,核弹既然可以步兵发射,那么为什么要上去那么多人。
电影中核弹像枪榴弹一样,可以由步兵单人用枪发射。
既然如此,还要使用几十万步兵干嘛?
随便找个几十人,每人佩戴几十枚核弹就行了。
个人认为当时科技虽然发达,但是制造一把激光枪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而且高成本制造出来的激光枪的持续破坏力肯定没有步枪强。
关于激光枪的能源问题,肯定需要巨大的能源,这就造成激光枪的便携性。
再者在战争中枪械的稳定性是最重要的,都知道激光枪破坏性强,如果用一次坏一次,造出来就得不偿失了。
这就说明当时科技虽然发达,可还是没达到把激光枪做的像步枪那么成熟。
到了第二部,就克服的以上所有困难了,造出了最适合战场上用的激光枪了。


个人意见:为了艺术表现而做的加工。
毕竟这不是硬科幻。
比如在空军向的Macross里面,战机发射导弹通常是齐射。
虽然后来加入了多目标跟踪的设定,但在太空堡垒时代完全没有那么回事,纯粹就是为了“齐射好看”。真实战争中谁会一下子把导弹都打出去?!
那么在陆军向的星河战队里面呢,就在考虑什么武器比较有战士范、硬汉样了。这个时候你给他一个白花花的镭射枪?!自然是大口径爆弹枪和火箭筒更加适合战士了。同样的选择也出现在《光晕》的士官长这里。
斯巴达们手上的MA系列突击步枪、BR55战斗步枪、M7冲锋枪等等都是弹丸投射类的。
回到星河战队,其实在小说里面人类科技设定比电影中高一些,单兵装甲比较接近几部CG版里的描述,而且武器威力巨大,一次作战就出动一个班,一个战士负责5公里正面扫荡(相应的,阿契虫族也不是无脑近战虫,小说里它们是穿着战甲拿着激光枪的。)但这么设定的话电影拍出来就不好看了,画面里就是个单兵,体现不出硬骨头部队的硬核。
星河战队本身的小说作者海因莱茵本身就只是个科幻小说作家,而且在50年代星河战队出版小说的时候,对于轻武器的认知也差不多就是传统火药动力武器的思路。那会对于激光武器,电磁脉冲武器的轻量化也没啥思路。
等到1997年电影开拍的时候,为了方便道具和效果,影片中的Morita Mk I 步枪其实是由真枪改的。
本尊是谁呢?好多人都挺熟的。
看着认识不?对,这不是95,实际上他是Mini14的无托魔改版,下面再挂一把Ithaca 37霰弹枪
顺带再把5.56的弹匣外面包了一层塑料省得露馅。
其实这把枪是真的,可以打响。




(本文由桌面战争兵棋原创撰写,图片来源于网络。“桌面战争兵棋”专注于军事领域的耕耘,坚持原创,坚守初心。欢迎您的指点。)
星河战队对我这种游戏迷来说,当时可是惊为天人的。那时候我和我的小伙伴们最爱玩的游戏还是星际争霸,星河战队在设定上和星际争霸中的人族、虫族基本一致。如果用游戏迷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机枪兵不用机枪用什么?
上面是开玩笑,正经的说法应该是星河战队改编自美国科幻小说大师罗伯特·海因莱因的《星河伞兵》,这本书出版的时间是1959年,对于那个时候的人来说星河战队中的武器基本符合他们对未来的想象。要知道直到1977年第一部《星球大战》上映,才给美国观众带来了激光武器的概念。
而依据原著改编的星河战队自然要符合书中的武器装备,不过细心的朋友一定会发现,在随后拍摄的星河战队续集中,人类的武器也不断在进步,这大概就是导演对剧本的科技修正吧。
最后啰嗦一句,我最喜欢的还是星河战队2。这一部其实场面上要稍逊于第一部,但其中的Dax上尉基本代表了我心中的战士的样子,每次看到最后他双持机枪掩护战友撤退,我都会很感动,希望感兴趣的伙伴可以去看一下。
星河战队本身的小说作者海因莱茵本身就只是个科幻小说作家,而且在50年代星河战队出版小说的时候,对于轻武器的认知也差不多就是传统火药动力武器的思路。那会对于激光武器,电磁脉冲武器的轻量化也没啥思路。
等到1997年电影开拍的时候,为了方便道具和效果,影片中的Morita Mk I 步枪其实是由真枪改的。
本尊是谁呢?好多人都挺熟的。
看着认识不?对,这不是95,实际上他是Mini14的无托魔改版,下面再挂一把Ithaca 37霰弹枪
顺带再把5.56的弹匣外面包了一层塑料省得露馅。
说这个问题必须要提到原著小说。《星河战队》改编自海因莱因59年出版的小说《太空船上的伞兵》。二战后世界都在舔舐伤口,当时的那代美国人日日寻欢作乐,喝酒磕药被称作“垮掉的一代”,作为二战老兵的海因莱因十分看不惯年轻人的这些做派,尤其是对宪法将权利赋予这些人很是不满,他认为依靠这些人选举出政府很不靠谱,这就像将太空飞船交到小朋友手中一样危险。这本小说主要就是为了表达作者的这个政治观点而写的,他认为对于选举权的获得应该设置一个门槛,比如参加过战争受过战火磨砺的人才有选举权,这比一到十八岁就自动获得选举权要靠谱的多。这才是这部小说的核心思想,其它的东西不过是一张外皮而已是否严谨对作者来说并不重要。可惜的是小说改编成电影后,将其最核心的东西在电影中仅仅一带而过,只选了最皮毛的东西。生生将一部严肃的政治小说改编成了娱乐大片,所以观众觉得电影漏洞百出也不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