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解释为什么外国人神情都很自信的样子,而中国人好象都一个个很木讷的原因。谢谢
他们更加宣扬自主独立,主张个人主义,对于个人风格非常重视
中国人宣传的是谦虚,中庸,以和为贵
所以中国人的第一印象不会非常特殊,但是却散发出包容,沉稳,淡定等特质。
自信的建立是改变个人气质的重要条件,想要有好的气质,自信是第一步。
再者,要有好的涵养与内在。
正可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为什么美国人10多岁很显老
这个是基因决定的,从人种来说,白种人的衰老速度是最快的,他们的五官比较大,皮肤相对来说没有黄种人和黑种人细腻,加上欧美人非常喜欢照日光浴,紫外线会加速皮肤的老化。可能从我们的眼光看来,他们十几岁是颜值巅峰期,但是欧美人比较喜欢成熟的美,他们可能对变成熟没有那么大的抵触,甚至更多的年轻人为了显得自己更成熟而故意打扮成熟,这是他们与我们的审美差异。
相对于脸的老化,他们更注重身材的管理。
为什么中国人把外国人称为洋人,这个称谓是怎么来的呢
我个人认为“洋人”这个称谓是从明后期开始的。那时候有郑和下西洋,他去过很多西方国家,回来时也有很多外国人来中国,人们就把他们叫“洋人”。后来老外把很多新奇的东西运来中国,比如火柴叫“洋火”,坐的车叫“洋车”,还有“洋枪”,“洋炮”,“洋妞”,等很多都挂个洋字。把小日本叫“东洋人”,因为他们从东边海洋上来的。
中国人对外国人的称呼很多,最早的称呼是“夷”。“夷”本来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华夏对东方的称呼,那时有所谓“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的说法,后来演变成把四周地区和那里的人都称为“夷”。再后来又知道“夷”的外边还有海洋,海洋外边还有地方和人,于是以此类推,就管他们叫“洋夷”。十九世纪中叶以后,“洋夷”们用炮舰打开中国的大门,于是就把“洋夷”改称“洋人”。
“洋人”这个称呼,是洋人通过多次战争,为自己争取的。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备受侮辱的英法,在《北京条约》里规定:朝廷不得再称西方人为带有侮辱性质的“夷人”!于是就改称“洋人”,并且成立了专门的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实际负责的分别是直隶总督和两江总督,他们分别兼任北洋大臣和南洋大臣,分别管理北边的“涉洋事务”和南边的“涉洋事务”。
要知道,之前的清朝,是没人拿他们当回事的。
为了办“洋货”,就在广州建了很多“洋货行”,统称为“广州十三行”。这是大清唯一的外贸中转地,作风极为官僚,管理十分混乱,外商苦不堪言。
更致命的是朝廷及官员对“洋务”的态度。鸦片战争前,除了正式使节,大清唯一与西方联系只有广州十三行,官员绝不直接和“夷人”打交道,免得有“里通外国”的嫌疑!鸦片战争后,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个城市依据《南京条约》被迫开放,专门负责此事的五口通商大臣,其实是个肥缺,但这个差事由两广总督兼任,没有额外工资,也没有办公室。因为与“夷人”打交道,两广总督羞于谈起这个兼职。
洋人,漂洋过海来的外国人。当漂洋过海来中国的外国人越来越多时,主要发生在清朝时。那时的中国人,哪里有今天这种外国和外国人的概念。看见高鼻子蓝眼睛黄卷发的外国人都一模一样。分不来那是哪国人。而那时,从沿海地区出国回国都要乘船渡海。所以将出国都叫出洋。既然搞不清楚是哪国人,但又都是漂洋渡海过来的,就一概用洋字冠以外国人。于是,洋人的称呼就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