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真的靠谱吗
。。。这个问题问的不好,打着游戏标签,我很难判断是在说三国志这本书,还是日本的那款游戏《三国志》
如果是前者,那么只能说你们是在搞笑么 三国演义是同人小说,三国志才是正史
真实性肯定是三国志高太多了
要具体来说~
三国演义里面的桃园三结义是假的,历史上只是说情若兄弟
草船借箭原型是有,但是是周瑜的,哦 不对 有说法是孙权的
借东风一看就是假的,但却依旧成了成语
明亮耀眼,金陵少年,自来作答。
一、因为陈寿身处三国,故史学界多以《三国志》为正统。
历史上,南宋前,直皆以魏为正统,而南宋偏安江南一隅,以慰民心,但鼓吹文之正则正。故,史学界皆治陈寿所著《三国志》书,以《三国志》乃深信史。
陈寿早在汉官,蜀降晋后,在晋继仕,以数十年成之纪传断代史《国志》,分《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书凡六十载矣。
二、陈寿此书,个人情感强烈,凭自己的好恶撰写。
以陈寿身为三国时人,故后世以其所著之史,可信度极。然事无则简,《三国志》这本书杂之多寿人之好恶与人情。唐贞观中,太宗命房玄龄撰《陈寿传》则收录了两事,可见陈寿人品不佳。
三、因为丁氏兄弟不给送礼,陈寿未在书中与其作传。
丁仪、丁讷为魏有名者,见称佳,寿于撰《三国志》也,得仪之子,谓之曰:“汝与我千斛之粟,吾为汝父作一本善之人传,你看如何?”。丁氏后人闻不乐矣,我父本则名善,何汝夸乎?不与汝利,爱咋咋然地。陈颜尽,怒下乃真者即不与丁氏兄弟作传记。
四、因为诸葛亮父子不重视陈寿,陈寿在书中故意诋毁诸葛亮。
陈寿之父尝谡之参军,马谡失街亭为亮斩,陈寿之父亦坐。且亮之子诸葛瞻又非重陈,故陈寿乃谓恪父子衔。
看了问题描述,题主对“戮”字理解有严重错误。
题主讲到的马谡在不同传记的三种不同结局,这确实是一个很多人津津乐道的话题。《诸葛亮传》写“戮谡以谢众”,马谡被杀;《马谡传》写“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涕流”,马谡死在狱中;《向朗传》写“谡逃亡”,马谡逃走。三种结局有矛盾。但这不是不能解释。“逃亡”肯定发生的最早,马谡兵败失街亭后,自思回去必死,于是逃走,但是被抓回来了。所以有了后面的“下狱物故”和“戮谡以谢众”。
接下来就是重点了,“戮”这个字,题主认为“戮”是贬义词,好像用了戮就是被杀的是好人,是冤杀的感觉,还强调“诛”与“戮”的区别,认为诛才是褒义,杀有罪之人。这是题主完全理解错了。“戮”不是贬义词,比如它在各种古书中有如下用法:“戮罪”,就是诛杀有罪的人;“戮佞”,就是铲除奸佞,这可都是褒义用法。
那“戮”和“诛”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区别在于“戮”除了“诛杀”之外另有一层意思是“陈尸示众”,或者“对尸体砍杀”。《国语》中有“请杀其生者,而戮其死者”,“戮尸枭首”。所以,就是把尸体陈列,砍下首级。《诸葛亮传》的“戮谡以谢众”很可能用的是“戮”这个本意,意思是将马谡的尸首陈列出来,以安众人之心。
于是,我们就能得出一种最合理的解释,马谡是先逃亡,被抓后死在狱中(可能事先被定罪但未被杀,也可能还没定罪),然后被诸葛亮陈尸于众将面前,让众将安心。如此一来,是不是就根本没有矛盾了?
其实,史书中由于各种史料缺失,或是为表达一些不便明说的问题而采用“春秋笔法”导致似乎有矛盾的地方,这是很常见的,不能因此而否定一本史书的价值。尤其是《三国志》中,三家记载同一件事有出入是很正常的,加上蜀汉不设史官,更让很多问题扑朔迷离。这是可以理解的。
《三国志》的真实性还是很高的。先看看当时人的评价。“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夏侯湛时着魏书,见寿所作,便坏己书而罢”,西晋大臣说他的书“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如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裴松之说“寿书铨叙可观,事多审证,诚游览之苑囿,近世之嘉史”。正因如此,他的《三国志》和《史记》等合称前四史,成为史学名著。陈寿对书中人物的评价大部分是客观公正的,但是个别人会有主观想法的评论。比如他对曹氏宗亲和对司马氏的评论,溢美之词很多,不可尽信。
三国志靠谱不靠谱只要看谁能说通一个道理。三国志陈寿说诸葛亮只有政治才能,那我就想问一问是谁把荆州,益州,汉中打下来的?火烧赤壁大败曹军孙刘有没有联盟?如果联盟了又说全部是周瑜的功劳,我又要问问孙权为什么打败曹操把荆州让给刘备?难道刘备是他干爹?如果是他干爹为什么又要讨还荆州?
感谢邀请
《三国演义》是小说,真真假假,而且把诸葛亮都给神话了,很大部分都是虚拟的。
《三国志》相比《三国演义》要真实的多,但无论什么史书,都会夹杂一些作者的主观意识,很难做到公正公平。
至于三国志游戏,是日本出的,对我们的历史再怎么了解,也是片面的,只是个游戏罢了,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