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刺杀希特勒》的一个隐晦细节:为什么施陶芬伯格上校打电话能获准通过第三岗亭
当时有很多人暗地里帮老史,他想干的事情在WH中很多人是有耳风的,只不过自保不敢明确站出来,另外总参谋部那帮人都是人精知道暗流,看到他真正行动了当然会祝一臂之力。
为什么卫队营长会放行?
因为山雨欲来风满楼,每一次政,变开始,都需要选择站队来确保自己与身家老少的安全。
又无可否认能坐到营长高位的人,情商智商肯定比我们高而且反应更快,暗潮汹涌,风言风语,还有战败如何善了,相信每个也做过沙盘推演。
他如果听到会议室的巨响,十有八九是希特勒死了,巨变开始,他选择赌一把,放过匆匆忙忙跑路的人。显然,这是一次风险投机。
叛逆是来者不善,会有接二连三的接盘准备,而指挥官一无所知肯定被碾压,所以他偏向包庇。

透过细节看历史
(临时客)
实际上,电影“刺杀希特勒”里的这个细节,是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只不过,在电影里未被明确地演绎出来而已。被隐藏的真实情况是:希特勒的警卫营营长(或者说卫队营长)冯•莫伦道夫上尉也是密谋集团的一分子,这位上尉与施陶芬伯格上校一样,也是一位贵族、同样也是一位伯爵。这个细节,在巨著“第三帝国的兴亡”中,是有所描述的。
在动手之前,冯•施陶芬伯格上校已经事先与冯•莫伦道夫上尉达成了默契,在上校驱车逃离“狼穴”的警卫岗亭时,莫伦道夫上尉会尽力予以配合,但是,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上校是不会直接给卫队营长打电话的,这就是为什么上校在通过第二岗亭之时,打的是假电话,谎称获准通过,蒙骗过关。
这样做有一个好处,事后,莫伦道夫上尉可以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坚称:自己毫不知情,是上校自己打了假电话,自说自话,自己批准自己离开的,就可以避免莫伦道夫暴露身份。但是,真的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莫伦道夫上尉还是会亲口批准上校离开的,这就是为什么第三岗亭的少尉打电话核实的时候,上尉会亲口予以证实,允许上校离开。
当然,这一切都是在极端隐秘的情况下进行的,只有当事的双方知情,且有高度的默契,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电影里连施陶芬伯格上校的副官都蒙在鼓里?但是,这个第三岗亭少尉的精细举动,直接导致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事后,冯•莫伦道夫上尉也暴露了身份,被盖世太保逮捕,当成密谋分子的一员处决了。


问一个电影刺杀希特勒的情节
原定希特勒是在地下碉堡开会,而当天却恰巧改在地上会议室开地堡没有窗户是个相对密闭的空间,如果在那里爆炸,同一个炸弹的威力会达到最大,而地上会议室会有很多的窗户可以分散爆炸的冲击力,客观的降低了炸弹的威力。
而当时开会用的桌子是橡木的,也吸收了一定的冲击力种种的巧合才导致刺杀失败正所谓 谋是在人 成是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