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雍正皇帝的心腹李卫,担任的陕西布政使,到底拥有多大权力
首先,我们看一下李卫崛起的过程。在电视剧中,李卫原本是江淮地区的一个市井混混,雍亲王胤禛前往江南筹款的时候,认识了正在流浪的李卫。由于李卫非常机灵,雍亲王收留了李卫,带在身边做小厮。几年以后,已经成年的李卫与王府的婢女小翠发生了感情,这是王府绝对不允许的。由于李卫破坏了王府的规矩,雍亲王把李卫赶出了家门,派往四川担任知县。当然,雍亲王此举也有监视年羹尧的意思,此时的年羹尧与老八胤祀的关系非常暧昧。为了监视年羹尧,雍亲王把李卫派到了年羹尧的身边,并且监视年羹尧的一举一动。
年羹尧在四川担任提督的时候,李卫仅仅是四川省的一个知县。 几年之后,年羹尧被提升为陕甘总督。此时的李卫呢,已经从正七品的知县成为从二品的陕西布政使,晋升速度如同坐直升机。虽然雍亲王胤禛会暗中帮忙,但如果李卫自己的水平不够,那雍亲王再提拔也没有。由此可见,李卫确实很有能力。我们仔细聊一下李卫担任的陕西布政使,在每个省都有巡抚、提督、布政使、按察使和学政等高级官员。巡抚是全省的一把手,负责军政民财各方面的工作。按察使主要负责司法和治安,属于副省级。学政负责全省的教育工作,也算副省级。提督是一个省的最高军事长官,负责管理全省的绿营军。提督的品级比巡抚还高,但实权不如巡抚。
至于布政使,则是一个省的二把手,负责经济建设、耕地、赋税等工作,属于常务副省级。在明朝统治的前期,当时没有巡抚,一个省只有布政使、按察使和都指挥使。布政使是全省的一把手,但进入明朝统治后期,巡抚和总督开始出现。不过,此时的总督和巡抚都是临时性的。清朝入关以后,改变了明朝的制度,巡抚和总督开始成为正式的封疆大吏。在这样的情况下,布政使沦为了全省的二把手,被俗称为藩台大人。布政使属于从二品,已经属于高官。李卫担任陕西布政使以后,自然负责各方面的工作。 雍亲王成为雍正皇帝以后,急于追缴国库欠款,并且把公文下发给了全国各地的总督和巡抚。
李卫作为布政使,但是也得到了一份。此时,精明的邬思道离开分析出了其中的原因。邬思道认为:这是一个升官的信号,由于布政使的上边就是巡抚,李卫肯定会被调往一个省份担任巡抚。果不其然,几个月以后,陕西布政使李卫被提升为江苏巡抚。从表面上看,从布政使提升巡抚,仅仅提升了一级。但是在清朝统治时期,江苏省的经济总量是陕西省的好几倍,江苏省属于全国最富庶的省份之一。从西北省份的二把手到东南省份的一把手,这并不是晋升了一级,而是跳级晋升。
在电视剧中,曾经出现了李卫审理案件的剧情。当时李卫已经担任了江苏巡抚,在大堂上,李卫当然坐在中间。但旁边还有两把椅子,分别坐着江苏布政使和按察使。其他官员属于巡抚的手下,只能站着。由此可见,布政使和按察使还是有身份和地位的。李卫在担任陕西布政使的时候,由于自己有雍亲王和陕甘总督年羹尧撑腰。估计陕西巡抚的日子不好过,面对强势的布政使,巡抚的地位很尴尬。当然,这样的情况不是很多。在正常情况下,布政使看到巡抚需要拱手行礼,而巡抚需要还礼,布政使属于巡抚的半个下属,更像巡抚的副手。
布政使属于从二品,实际的权利是很大的。
单以布政使这一职位来说,主要负责一省的财政和民政。清朝设有十八个省,每个省都设巡抚,也就是现在的省长,下属布政使、按察使分别掌管财政民政;和刑事。
^上图为清朝二品文官官服胸前图样
一、宣布政令:承接上级指派的政务法令下传到各个州府县衙,并且督促实施;
二、管理下属官员:负责下属官员俸禄的发放以及考核他们的政绩,整理之后上交领导;
三、掌管财政赋税:负责征收全省各地的赋税,以及其他财政支出收入,统计全省户籍,民数,田地的数量等。
清朝第一贪案,甘肃捐监案,就是甘肃布政使负责的,一省的捐监都是由布政使全权负责,贪污数量多达1.5亿两白银,整个甘肃省的财政都由甘肃布政使说了算,可见布政使的权利之大。
看过《李卫当官》的朋友,对于李卫和雍正的关系有一定的了解,抛开正史不说,《李卫当官》还是相对的还原了当时的官场关系。
李卫担任陕西布政使最主要的原因是雍正信任李卫,希望他去监视身为陕甘总督的年羹尧。那么李卫上任之后,最直接的权利范围就是整个陕西省的财政都归他管,再有,因为李卫属于天子门生,谁都需要给他面子,虽然按照职位,巡抚是一省之长,但因为情况特殊,巡抚有事也需要跟李卫商议一下。
所以,担任陕西布政使的李卫,名义上的陕西省的二把手,但是实际权力应该和一把手也就是陕西巡抚齐平了。
看《雍正王朝》,复习历史知识点(3)。在《雍》剧里,李卫自从被年羹尧带出雍王府候,一路仕途特别顺利。先是从最基层的“七品芝麻官”知县起步;然后做了四品粮道;接着是正三品的布政使;再然后是从二品大员江苏巡抚,最后正二品两江总督。
按说这是算是从基层“熬”上来的,但是绝对没那么简单,因为真正在清朝从七品芝麻官“熬”成正二品大员,可能性非常小。所以这背后雍亲王和年羹尧的背书很重要。
放在基层,就算是分管人事和财政的常务副省级,不但是个大官,还是个地地道道的实权派。因为清朝督抚并行,总督通常管几个省,所以在具体某省,巡抚的实权较大,巡抚下面设“三司”,即承宣布政使(管民政)、提刑按察使(管刑狱)、都指挥使(管军队)。
但是在康熙年间的陕西,只有“两司”,即布政使和按察使,俗称藩台、臬台。但是布政使和别的地方不同,有正副布政使。相同的情况还有后来李卫去当巡抚的江苏。
剧情中并没有讲李卫当陕西布政使的时候,是正职还是副职。但应该是正职。因为二月河未必知道当时陕西的布政使还分正副。所以李卫当时在陕西,头上只有巡抚一个顶头上司。再往上就直接向年羹尧负责了(康熙晚年,陕西归四川总督管,所以四川总督又叫川陕总督)。所以陕西巡抚那日子可见过得得有多么不舒坦。
这也是《雍》剧为什么要把李卫放在陕西布政使这个位置上的原因了。因为这就相当于年羹尧把手从四川直接升进了陕西。表面上只是多了个李卫,实际上是年羹尧逐步控制西北的这么一个进程。
所以这权限真不是其他省的布政使坐得那么尴尬的。其他省的布政使如果关系到头了,那就是一个省的二把手,跟一把手巡抚的关系,那叫一个尴尬,一个难处。而李卫则不一样,什么事直接汇报到年羹尧处,一把手巡抚想管都不敢。
所以后来将李卫调到江苏当巡抚,实际上也是雍正上位后,彻底将西北放权给年羹尧的具体表现。因为指着年羹尧去打仗呢。
而另一方面,雍正刚继位,需要大刀阔斧改革。所以把李卫调到江苏,还是希望李卫开始真正独当一面,推行新政。
文/炒米视角
在《雍正王朝》中,“狗儿”李卫真可谓是走了狗屎运。他是个小叫花子,偶然间遇到前来扬州筹款赈灾的皇四子胤禛,遂入府伺候,跟随左右。后来又被胤禛放了外任,从知县做到粮道,从布政使做到巡抚、总督,成为雍正年间显赫一时的封疆大吏。
而对于剧中李卫曾担任过的陕西布政使,这个官职究竟有多大权力呢?
布政使这个官职从明朝就有了,明朝时的布政使绝对是地方上的高官。洪武年间朱元璋废除了行中书省,将地方行省权力一分为三,由布政使负责民政,按察使负责司法,都指挥使负责军事。宣德年间后,又在地方设总督、巡抚等官职,虽较布政使为高,但专管军事。清朝时,总督、巡抚的设置始成定制,而布政使则降为巡抚的属官,专管一省民政和财政,为从二品,俗称藩台。
也就是说,布政使是巡抚的下属,但从品级上看,巡抚如果不加兵部侍郎衔,与布政使品级相同,都是从二品,而如果巡抚加了兵部侍郎衔,就是正二品,比布政使也仅仅高半个品级而已。可见,布政使跟巡抚之间最多也就差半个品级上下,而且也有单独给皇帝上奏折的资格,二人伯仲之间,也属于极为高端的封疆大吏了。
乾隆曾经评价过雍正时期的三位人臣:鄂尔泰、田文镜、李卫是我老爹最喜欢的三位大臣,但是从能力上来说,田文镜不及李卫,李卫又不及鄂尔泰。
山争叔叔当年饰演的《李卫当官》把李卫的形象饰演的惟妙惟肖,也让我对那段历史产生了兴趣,《雍正王朝》更是全景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雍正王朝》中李卫的陕西的布政使权力究竟有多大呢?
- 大清朝的三品大员,封疆大吏!李卫从一名乞丐,被雍正发现带到了身边,又从雍正身边的一名仆从当了官,从康熙年间一步一步成为雍正时期位极人臣的红人,不得不说“时也命也”!当时,李卫被封为陕西布政使,是清朝正三品的官,三品就相当于一个省的常务副省长的职务,所以说,相当于主管着一方的建设和发展,足见这个职务的重要性!
- 一省之内,说一不二,主管经济建设!清朝一省之内除总督外,下面还设“三司”,分别是布政使、按察使、指挥使,而布政使则是主管民政的任务。而当时四川和陕西是放在一起称为川陕总督的,总督是年羹尧,所以李卫的陕西布政使就相当于陕西的一把手了,实实在在的“一省之内说一不二”!
- 和年羹尧配合打好四阿哥的基础实力!年羹尧和李卫都是老四也就是以后的雍正的班底,都是为了四阿哥争夺天下而积蓄实力的,所以李卫在陕西布政使的位子上施展治理能力是一点阻碍都没有,也是逐步让年羹尧彻底控制整个西北的一步,也就是说雍正通过李卫和年羹尧把整个西北控制在了自己的实力之内,也为自己夺取最后的天下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所以说,从布政使的官职上来看是三品大员,从具体的职权就是民政,而从当时的背景来看,李卫的陕西布政使就是一方“封疆大吏”!
我是xiaoZ弹史,翻看滚滚烟尘,知晓横趣点点。欢迎【关注】我,一起寻找历史中的真我!
我们首先来看看李卫是什么人。李卫,字又玠,江南铜山人,是一个响当当的清代名臣。
康熙五十六年(1717),李卫捐资员外郎,随后入朝为官,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深受雍正皇帝赏识,历任户部郎中、云南盐驿道、布政使、浙江巡抚、浙江总督、兵部尚书、署理刑部尚书、直隶总督等职。他为官清廉,不畏权贵,不论所担任的官职是什么,他都能体察民间疾苦,因而深受百姓爱戴。李卫于乾隆三年(1738)病逝,年仅五十一,乾隆帝命按总督例赐予祭葬,谥敏达。
李卫一生从基层官员干起,一路上仕途可谓是顺风顺水,没有遇见什么阻碍,但他仕途顺利绝对离不开背后的年羹尧和康熙帝对他的支持。
雍正王朝中的李卫担任的陕西布政使又是个怎样的官呢?陕西布政使相当于我们现在管理人事和行政的常务副省级别官员,不仅是个大官,而且是个掌握着实权的大官。康熙年间,陕西的巡抚下仅设两司,即布政使和按察使,俗称藩台、臬台,后来李卫管辖的浙江也采用了同样的模式。因为李卫当时在陕西担任陕西布政使,陕西又只有巡抚一个顶头上司。这就相当于李卫背后的年羹尧直接把手伸进了陕西,可见陕西巡抚的生存多么的艰难。而李卫正代表了年羹尧对西北版图的把控。
李庭在《寓庵集》中这样评价陕西的地理位置:“以形势雄天下,其来尚矣!左达晋、卫,右控陇、蜀,冠盖鳞萃,商贾辐辏,实西秦之都会也。”意思就是陕西的形势、地理位置优越,不仅四面接通着各个重要关口,而且这个地方经济发达。从这句话就可看出李卫当时的权力有多大了。
在陕西的李卫相当于是年羹尧的一只眼睛,把陕西发生的大小事件统统报告给身后的年羹尧。在这种密切的监视下,陕西巡抚自然只能谨小慎微,不敢有所作为。这样一来,李卫在部分上控制了陕西巡抚,相当于操控了陕西的实权。
另一方面,李卫又是雍正皇帝的亲信,做事还得为雍正负责。故而李卫还时不时地需要向雍正报告情况,这样一来,陕西巡抚的实权更是被削弱了,本来只能坐第二把交椅的陕西布政使,竟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隐隐超过了巡抚一职。
而李卫在担任陕西布政使的同时仍然监管盐务的工作。李卫长期以来就负责盐务的相关事宜,早在雍正即位的第一年,他便被任命为云南盐驿道。而这些工作让李卫对盐务的管理十分熟悉,他在管理盐政,缉查私盐方面非常在行。而盐务在当时有多重要呢?“盐”一直是历代封建政府牢牢掌握的最重要的专卖商品,其收入是历代政府的重要财源。这个看似平常的东西,却是每个人都离不开的。而贩卖私盐相当于对政府的收入造成损害,危害国家经济命脉。而李卫所担任的职务就是保护这条国家财政重要的经济来源,缉查私盐的贩卖。
李卫所处的陕西布政使本就是一个掌握了实权的大官,他还同时监管着盐务的工作,由此可见李卫的权力有多么大。李卫在布政使一职上仅待了短短的一年,就成功升职为浙江巡抚。而李卫出色的政治管理才能、私盐缉查能力和抓盗的能力让他迅速深得雍正赏识。短短十年间,李卫就从一个五品的员外郎这样一个闲散官职,一路担任各种显要官职。最终官居总督,成为朝廷一品大员,封疆大吏,甚至死后还得到了乾隆亲赐的“敏达”的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