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后袁谭曾向刘表求救,为何当时刘备不让刘表去营救袁谭
刘备没有权力让刘表去救援,刘表也没有能力去营救。
首先,官渡之战时,袁绍已经派人请刘表助战,刘表许诺了,但没有派兵,已经失信于袁氏。其坐观成败的表现,把两方势力都得罪了,不能轻易动兵。而且以刘表好面子的程度为避免尴尬,也不会去救袁谭。后来袁谭兄弟相争,刘表也只是写了一封信劝和,但二人都不鸟他。
其次,官渡之战时,长沙太守张羡被郡民桓阶说服,剧荆南四郡叛乱,响应曹操。为平定荆南,刘表全力对付张羡,但“连年不下”,一直持续到张羡病死,这才平定了荆南的叛乱。既然是“连年不下”,那就说明持续的时间很长,或许此时刘表还在平叛中,或者平叛已经结束但损失很重,需要休整,没有兵力去营救袁谭。
第三,官渡之战时,刘备还在汝南晃荡,威胁曹操后方。直到次年曹操回师南征,刘备被击败,这才不得已投奔刘表。此刻就算刘备到了荆州,也只是新附之人,在刘表面前说不上话。
第四,刘表为人“外貌儒雅,而心多疑忌”,刘备征战半生,积累了巨大的人望,刘表对其非常忌惮,所以刘备在荆州数年,实力一直未得到提升。此时新附刘表,如果提出营救袁谭,很可能会被刘表误会其要趁机获得军队的指挥权,从而谋夺荆州,对刘备处境不利,因此刘备不会提出这样的建议。
第五、荆州军战斗力比较差,不如曹操麾下常年四处征战,士气高昂。就算刘表不介意,让刘备领兵救援,估计刘备也不愿意。一来是自己在荆州没有威望,不足震慑荆州军;二来刘备多次被曹操击败,就算有屡败屡战的精神,在刚刚失败的情况下,也要休整一段时间。
第六,袁谭在青州,或者更远一点在河北,距离荆州很远,中间隔着豫州、兖州,想要营救袁谭,就要先击败拦路的曹操。显然,以刘表的实力不足以做到这点,而且天子在曹操手中,作为汉室宗亲,封疆大吏,理论上刘表不能攻击朝廷,哪怕此时天子的威望降到冰点。
综合以上几点,刘表没有出兵营救袁谭。而是在平定荆南后,拥兵十余万,自守江汉,直到病亡,子孙投降曹操,被曹操骂作“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
仅代表个人观点。
正史和民间演义中对此事的描述是不一样的。
在《三国演义》中,袁谭在曹操大军征讨时,“遣人求救于刘表”。
从刘备的话中便可知刘备不让刘表去营救袁谭的原因:
袁氏已败,发兵就袁谭已经没有意义;而且曹操对荆州虎视眈眈,不能妄动。
应该说刘备的分析是很有道理的。
李贽爱批注的时候,在刘备的第一句话下批注道:
在正史《三国志》中,并没有明确记载刘备劝刘表不救袁谭的,裴松之在作注时记载了刘表给袁谭的书信,《三国演义》中也引用了一段:
其实不需要刘备劝阻,刘表也不会去救袁谭的。
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相持于官渡,最终,袁绍大财于曹操。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役,直接决定了北方的格局。
在战败后不久,袁绍因病去世,而其子袁谭袁尚,却为了争夺继承权相互争斗。在《三国演义》中,袁谭领兵劫掠了甘陵、安平和渤海等地,并收降了袁尚的所有兵马,并打算再度夺回冀州。然而,曹操并不想让袁尚继续发展壮大,因此再次出兵,准备除掉袁谭。
袁谭听闻曹操率军而来,急忙向刘表求助。当时,刘备借据在荆州刘表处,故刘表请来刘备讨。当时,刘备认为曹操兵势正盛,或许已经攻破冀州,所以救援袁氏兄弟没有意义。那么,刘备为何不愿意让刘表救援袁氏兄弟呢?袁谭在曾经在刘备有难时还帮助过刘备,难道刘备真的是假仁义。
事实上,刘备就算有救援的心,也是爱莫能助。因为荆州刘表并不想参与外界的纷争,只想守护好自己的荆州。刘备深知刘表不会出兵相助于袁谭,寄人篱下,刘备有心也不会说出来,而让刘表为难。还不如,做个人情,自己当个坏人,见死不救。另一方面,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并未损失其根本,反而,取胜后,实力大增。所以就算刘表出兵,也未必救的了袁谭,甚至还会把荆州搭进去。
所以,笔者认为,结合当时的局势以及刘备的处境,他只能顺着刘表的想法和性情去回答此事,即便袁谭有恩于刘备,他也不会劝刘表出兵相助袁谭。
官渡之战前曹操刘表哪个军力更强大
官渡之战前曹操实力比刘表强,曹操实控兖州徐州豫州司隶四州,庸凉荆州南阳郡青州部分地区羁绊领地,刘表连荆州都没拿齐实力远不如曹操他只有荆州的南郡江夏郡襄阳,进攻交州失败被迫退出,荆南四郡武陵零陵贵阳长沙后来在张羡操控下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