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战战场上,机枪手在后面射击,就不怕打到前面的队友吗
又是把电视剧当成了历史来看待了,电视剧属于一种艺术形式,很多东西不能明明确确的来表现,实战当中应该什么样不是一定在电视剧中体现,还有很大的欺骗性。
实战与电视剧等等有着很大的差别,不是想象那样,实战当中如何设置机枪枪的设计位置有许多讲究的地方,不是随便的,有一套学问,而且这套东西往往也只有实践操作者才会明白,外人就很难理解的一些事情。机枪射击位置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什么情况下都是不断调整位置的,在一个固定的位置设计时间过久等于找打一样,对方的压制火力会寻找那些射击的火力点。
通常来说。机枪的火力点设置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不是简简单单选个地方,在队友会后面的射击的现象很少,通常来说,进攻队伍选择的主攻路线。何时冲击等等都是有一系列的要求。机枪火力不能够影响到队友的冲锋,队友冲锋也绝对不会特意去闯入机枪的射界之内。这个东西无法在电视剧当中体现,在历史的许多照片呢,也只是展示了一部分,许多情况没有说明,不要把电视剧当成历史来看待。
其实只要一句话:超越射击。
重机枪手一定会这一手。
还有的办法是机枪阵地设置在地势较高的位置上或是设置在两侧。这种设置对机枪手的技术要求相对较低。但是这样机枪阵地就容易暴露。而机枪手是狙击兵和小炮优先照顾的目标。
你说的问题主要存在于机枪伴随步兵分队进攻战斗。
在进攻战斗中,机枪射击的主要目的是进行火力压制。一般来说,在步兵分队冲锋接敌阶段,需要机枪火力的掩护,以便压制敌方火力,减少己方步兵分队的损失。此时,机枪手一般采取间隙射击与翼侧射击。间隙射击,就是在两个步兵分队或战斗小组的间隙进行射击;翼侧射击,则是在步兵集团两翼配置机枪火力。
无论是何种射击方式,都必须要注两点:那就是限制射界与散弹,以及确定好安全界。与抗日神剧的剧情不同,实战中,机枪射击不是乱扫一通,而是要提前把方向机(方向限制器)调整好,射击时猛抵肩托,降低子弹散布,进攻战斗中机枪射击以点射为主,尽量不要持续扫射,以免误伤己方步兵分队。同时,机枪副射手应注意观察,当我方分队靠近安全角界限时,应立即停止射击
总之,你说的误伤现象有可能存在,但是经过精确的测算与平常的训练,这类现象完全能够避免
这种现象的形成,大体上和部分影视作品的拍摄细节处理有关。实战中发动步兵冲锋战术时,后方机枪手连续射击为己方士兵提供火力支援,当然不会射击到自己人,否则就没有什么冲锋战术价值了。在具体实战中,机枪手会采取两个方法来仿制误伤自己人:
1、机枪射击扇面控制;
在冲锋战术实施之前,机枪手需要调整好自己的射击阵地,一般在步兵冲锋阵面的两侧,从而确保在水平面上让自己的射击扇面能够有效避开己方人员,同时还可以持续压制敌方火力。
2、机枪射击高度控制;
在掩护射击过程中,如果出现己方战士进入到机枪射击范围时,机枪手就要立即调整枪口高度,采用更高的抛物线弹道来进行掩护射击,也就是说让子弹从己方战士头顶上方飞越,然后射向敌人阵地。
3、如果冲锋成功,己方步兵成功攻下前方敌人的阵地,那么这时机枪手就要停止射击,收拾枪械和弹药,赶紧越出阵地跟上,再占领的阵地重新设置机枪阵地,如此反复,就可以不断的为己方步兵提供掩护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