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雕英雄传里的郭靖为什么不能阻挡蒙古统一南宋
很简单,因为真实历史就是要蒙古灭了南宋,金庸的武侠小说虽然是虚构的,但是还是以当时的历史作为框架。
至于为什么郭靖不能阻挡元朝南下灭了南宋。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三点。
其一:南宋朝廷苟且偷安,没有作为。朝廷一味地向少数民族求和,用奸臣贬忠臣。郭靖镇守襄阳这么多年,也没有被朝廷所重视,给个一官半职,甚至连襄阳的战略物资地方官都恶意克扣。郭靖为如此腐败无能,耽于安逸的南方小朝廷打工,自然是得不到什么有力支持。
其二:蒙古大军扫平北方,灭了金和西夏,再挥军西向打到欧洲。蒙古大军的军事力量越来越强大,蒙古铁蹄势不可挡。而且襄阳保卫战中杨过飞石击杀大汗蒙哥后,更加危险的忽必烈上台,加速了南下进程。
其三:郭靖黄蓉夫妇也逐渐衰老了,那时起码也有六十多岁了,想守卫襄阳也力不从心。况且元军还应用了先进的火药攻城。郭靖武功再高也敌不过千军万马,大炮轰鸣吧。
蒙古强大南宋孱弱,实力差距悬殊,南北即将一统,非人力所能挡之。郭靖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决心,最后战死殉国,不愧是世人敬仰,黑白俯首的郭大侠。“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郭靖做到了,他也死而无憾。
郭靖抗蒙古不仅仅是射雕英雄传,在神雕侠侣也表现得特别具体。几乎把大半生都奉献给襄阳。而最后的失败也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悲剧。
从失败的原因看,有以下几点。
首先,郭靖帮助蒙古灭金,除去了蒙古北方主要心腹大患,剩下南宋周围的国家实力有限,几乎不能抵挡蒙古铁骑的步伐。西征也没消耗太大。
其次,就是朝廷的不作为。小说描述的朝廷命官几乎就是贪图享乐,不思进取。郭靖守城基本上就是靠自身影响力找的江湖势力组成的团体,几乎没有看到朝廷救兵。
再者,郭靖依靠武林高手的武功抵挡,在科技进步的当时是危险的,也可见火药的使用了。尤其是郭靖夫妇晚年身体衰弱,身心疲惫的情况下失手也是正常。
最后,就是蒙古继任者忽必烈的英明神武。神雕侠侣最后杨过打死大汗蒙哥暂时击退了蒙古铁骑。但是忽必烈趁机夺权,并且重用汉人,采用他们的先进技术文化来攻破城池。历史上也正是汉人灭南宋。
综上所述,郭靖已经尽力了,可惜在国家大势所趋之下,还是败了。
金庸武侠大多都还尽可能贴合历史,虽然局部还是与历史不符,但总体的历史背景还是正确的。历史上南宋的确被蒙古所灭,金庸写的小说再怎么样也不是架空历史,不能胡说八道吧。
郭靖生长于蒙古草原,但是因为母亲与江南七怪的教诲,身为金刀驸马的他始终都不忘记自己是个汉人,是宋朝的臣民,哪怕南宋皇帝昏庸无能,他仍旧要保住宋朝,抵抗蒙古大军的入侵,这正是金庸武侠所要弘扬的英雄主义精神。
郭靖守卫襄阳,挡住了蒙古大军多年,这与历史上蒙古铁骑被挡在襄阳城外多年的历史契合。然而最终,抵抗了蒙古近半个世纪的南宋,终究还是没能躲过亡国命运。
小说中的郭靖,在襄阳城破之时,与自己的妻子儿女一起死在了城中,唯独留下了郭襄,这也是为后来倚天屠龙记做个铺垫而已。整体上,郭靖夫妇殉国的壮烈,仍旧气壮山河。
因为答案很简单,在成建制、成规模的庞大军队面前,个人武力实在是太渺小了。
金庸笔下,很少有能跟军队正面对抗的人物,这点比黄易强。虽然得承认,黄易写的书很精彩,本人也很喜欢看,但是里面像传鹰这种一个人对抗世界的桥段,我只能说是意淫的没边儿了。
大家要明白,像金庸这样喜欢给武侠故事安一个真实的历史背景,那么里面的大侠能力就不可能太夸张,不然皇帝还不得天天换?
恰恰相反,这些大侠在军队的箭雨攒射面前毫无反抗能力。强如《天龙》里的乔峰,不还是被辽国大军撵得上蹿下跳到处乱跑?这还是一小部分部队,因为大军调动都不是一两天的事!最后要不是耶律洪基一不小心让他活捉了,他们这群人哪还有命回去?
郭靖带领的襄阳军民跟蒙古对抗,主要还得看两军战争的走向。
战争,就是两方部队的拉锯,是两方人民意志的对抗。最后襄阳守不住,主要原因就是:1.多年战争城墙磨损,不堪重负,难挡兵锋;2.物资紧缺,后方供给支持不足;3.多年的战争对已经压垮了襄阳军民的神经线;4.兵力悬殊,此消彼长。
郭靖武功高强,也只是一个人,他对襄阳军民来说,《武穆遗书》的意义反而比他的武功要大。但是无论怎样的神机妙算,也不可能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情况下打赢强敌。
吴王为什么攻打楚国
题主说的吴王应该指的是吴王阖闾。

春秋时期,国与国打架稀松平常,尤其是相邻的国家,所谓:远交近攻,你不打我我就打你,抢钱抢粮抢地盘抢女人,说不上谁对谁错。
但公元前519年这次战争却非常有意思,两国边境的采桑女因为采桑大打出手,最终引发了冲突,本来是一件小事,但两国多年积累的矛盾放大了冲突的意义,双方大打出手。楚国的军队主力在北方,调兵缓慢,被吴国钻了空子,还是将军的阖闾攻取了楚国的居巢和钟离二城。
正在此时,一个人的出现改变了两国此后几十年的命运
伍子胥
伍子胥原是楚国贵族,父兄被楚平王冤杀,他逃到吴国希望借助对方的力量报仇,所以借此机会进言吴王僚继续攻打楚国。而志在夺位的阖闾却阻止了他,各怀鬼胎的双方一来一回,搞清楚了对方的心思,共同的目标让他们结为盟友。
最终阖闾利用伍子胥推荐的刺客专诸刺杀了吴王僚,登上大位。
阖闾是个非常有野心的人,西边的楚国,东南的越国在他看来都是吴国的威胁,尤其是楚国,实力强大,迟早会对吴国造成威胁,所以他上台以后励精图治,整顿军事,不但重用伍子胥,还引入了一代用兵大师孙武。在这两人的帮助下,吴国连续击败楚国,阖闾九年(前506年),吴军攻陷楚国首都,创造了春秋时期首个大国首都被攻陷的先例。
吴王阖闾十一年(前504年),阖闾派太子夫差率军再次讨伐楚国,攻取了楚国的番邑,迫使楚国迁都于鄀,此时的吴国国力到达顶峰。
如果不是申包胥用眼泪请来救兵,加之越国落井下石,楚国可能就此一蹶不振,吴国问鼎中原也说不定,可惜后来夫差不争气,被美色迷惑,葬送了大好局势!
我是历史达人日慕乡关,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