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枭雄乔峰乔帮主侠肝义胆武功盖世,和几位皇帝称兄道弟,为何最终却选择跳崖自尽
说实话,回答您这个问题,心情蛮沉重的。因为,我觉得,是命运的三重变,让乔峰最终选择了自尽一途。
首先应更正一下:《天龙八部》里的乔峰不是跳崖自尽的。他是举箭自杀后,阿紫抱着他的尸身跳的崖。
乔峰武功盖世,侠肝义胆,义薄云天。与他八拜之交的兄弟中,一个已是辽国的皇帝,义兄耶律洪基,一个是未来的大理国皇帝,义弟段誉。
窃以为,造成乔峰悲剧结局的,是命运的三重变:
一重变:是杏子林中的身份之变。
他本是辽国人,却由汉人养大。
汉人是造成他家破人亡的仇人,汉人也是养育他长大成人的恩人,一身惊人的武艺也是传自汉人。
自杏子林一幕,乔峰惊悉自己的身份之疑后,本可快意江湖的乔峰,命运陡变,就此改道了。
二重变:求证身份的路上,亲手误伤、打死了自己一生的至爱:阿朱。
经此突变,塞外牧羊的愿景幻灭!可以说,乔峰已经死了。他的心已陪着至爱入土了。留在世上的,是他的空躯壳而已(一诺千金的他,答应了阿朱的临死所求:照顾她的妹妹阿紫)。
甄矜话:他成佛了,他要牺牲小我,成就众生!所以,做一位普通人也挺好的,因为真正的伟大与最高的逼格,都让人很难下台的,而它们离我们听远的,实在不能走下台,我们可以滚下台甚至被抬下台,这一点可以学习刘禅与韩信,能屈能伸嘛
乔峰是金庸武侠中最俱英雄气慨的上物。他的光茫太耀眼了,就算郭靖,杨过,令狐冲……与乔峰比起来也黯然失色。为什么这样一个大英雄最终选择跳崖自尽呢?我觉得是金庸先生把他放在了各种矛盾的中心点上,作为一个以“义”为座右铭的人,把“义”看得比生命还重的人物,最终连金庸老先生也没办法给他活路了。
在乔峰的思想里充满着一个“义”字。做任何事情都是以“义”为先。在丐帮,老帮主对他有恩,提拔他为接班人。马夫人“康敏”使用各种手段勾引乔峰,乔峰知识这些有失大义。在追寻自己身世真相的过程中,看到很多无辜的人死去,内心是痛苦的。当遇到心爱的人的时候,准备隐居的时候,又因为各种原因,不不得不出来寻找真相。总之在乔峰的一身中有国家大义,有朋友之义,有爱情之义,民族之义。而这每一种“义”,都把乔峰推向了风口浪尖上。
国家大义,他流着契丹的血液,却生活在中原,有了中原的养父养母,都是恩重如山。养父养母却死在亲父萧远山手上。他是辽国南院大王,辽国要攻打中原,乔峰就要服从命令,但中原有乔峰的亲人朋友。乔峰多么矛盾。
乔峰的爱情,啊朱因乔峰而死,已让乔痛苦之极,阿紫又是要死要活,让乔峰更难受。
金庸老先生可能也觉得乔峰活着太累了,不如让他死了吧![微笑]





身为契丹人,辽国南院大王挟持辽国皇帝,杀伤辽国兵将视为不忠;在大宋长大,学武成材,如若助辽攻宋,视为不义;明明光明磊落,义薄云天,恩怨分明,却因身份特殊,经历坎坷,进退两难!更重要的是心爱的阿朱被自己亲手打死,塞上牛羊空许约!乔峰的悲情角色写到了极致!
皇帝为何会自称“孤”、“寡人”,就是因为他们就没有什么亲情、友情、兄弟情。
乔峰与大理国主段誉、西夏驸马虚竹、大辽皇帝耶律弘基是结拜兄弟。段誉一心向佛,无野心,善待百姓,不发动战争,无需乔峰的游说;虚竹无心荣华富贵,也是潜心修佛,渡人渡己。

耶律弘基则不同,野心十足一心想吞并大宋,由于自己太过自信,导致南院造反,幸得乔峰拯救,可以说是救了辽国,救了耶律洪基,就这一份功劳也无法在耶律弘基的面前存在游说的权利。
乔峰是真正的大侠,为国为民,一心想为大宋和百姓做些事,无奈造化弄人,他却是辽国人,一来一回他杀了不少的同胞,再加上误杀阿朱,乔峰早存死心。
段誉和虚竹的举动给了乔峰求死的机会,耶律洪基的言语刺激加速了乔峰的死亡。
乔峰必死,不死难以向两国交代。
乔峰最后选择了跳崖,是因为天地间,已没有他的存身之地。
一、他背负了太多家国大义。
当然,如果乔峰选择隐姓埋名,择一地终老绝对不是问题。
问题是乔峰是个顶天立地之人,起先他不明自己的出身,以汉人为己类,与大家伙一起,视契丹外族为共同敌人,在1江湖中以此立身。
到后来身世被揭开,他归了血缘那头,但心系南边,两边的利益不同,他彷徨痛苦,不知如何抉择。
二、灵魂伴侣的失去。
阿朱与他心意相通,本已约定要“塞上牧牛羊”,谁知阴差阳错之下,误逝于自己掌下。
这一层痛苦又将如何祛除?就算有照看阿紫的责任在身,也无法抵挡乔峰内心的寂寞。
走投无路的乔峰,最终以死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