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古代的疆域大多在变化
不是有句话说“主权在大炮的射程之内”吗?疆域的大小当然也是和王朝的国力强弱相应的,一个大唐王朝各个时期的疆域还有变化呢,改朝换代疆域伸缩就更正常了。
而且这也不是中国的特例,历史上的大帝国疆域总是会变化的,强盛时四夷来服,衰弱时分崩离析,不足为怪。
附图是正步入盛唐的帝国版图。
中国历朝历代,疆域稳定的部分大多集中在内地各省,而边疆地区变动非常巨大。比如盛唐曾抵达中亚咸海,但仅仅维持了二十多年;明朝曾经统治青藏、东北,但后来又都丧失。

古代中国人口虽然相对比较多,但绝对数量却并不足以维持巨大辽阔的领土。作为农耕民族,中原王朝如果攻占大量不适合耕种的土地,大多是出于军事目的。

汉族政权对少数民族地区历来施行“羁縻”制度,就是形式上进行统治,而赋予其各种独立特权,这些地方少数民族便形成了割据势力,一旦中原有事,他们就会脱离控制。

清朝虽然各方面被骂得很惨,但对于领土问题确实有功于中华。清朝在西南改土归流,在漠北减丁施行盟旗制度,在西藏设立驻藏大臣,在新疆、台湾与东北设省,大规模削弱地方权力。若非近代列强入侵,清朝对领土的控制能力要比历朝历代强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