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人怎么考科举,用蒙古文答题吗
元朝的科举考试也是用汉文,只是分左右榜,每次都点两个状元,人数众多的汉人与为数甚少的蒙古、色目士子取士数额相等。蒙古、色目人只需考两场,试题简单很多;汉人考三场,试题难度加大,要求的字数也比蒙古、色目人多一倍。
与别的朝代比,元朝科举考试是最衰落的。下面通过一组数字来比较一下。
元朝总共举行了16次科举考试,取士1139人,平均每年12.8人。北宋167年间共考试69次,总共取士19052人;南宋152年间共考试49次,取士约24254人;金朝119年间共考试43次,总共取士约15000人。
南宋取士最多的理宗宝庆二年(1126)丙申,这一科就录取了998人,已离整个元朝的总数不远了;金朝取士最多的章宗承安二年(1197)丁巳,这一科录取了925人。
元朝科举考试创立的艰难之路
元朝科举考试的创立,经历了几十年的漫长、艰苦的过程。早在太宗九年(1237),尚未统一全中国的时候,耶律楚材就建议举行科举,但遭到了蒙古贵族的反对。元世祖至元初年,丞相史天泽奉旨列举当前要办的大事,其中也提到开设科举,但没有引起重视。翰林学士王鹗在至元四年(1267)也上书要求实行科举,也是因为上层贵族的反对而搁置。太子真金总领国事期间,也曾试图举行科举考试,也一样因为有人反对而作罢。
迟至仁宗延祐元年(1314)才正式举行乡试。此时离南宋最后一次进士考试的度宗咸淳十年(1274)已经40年,离金朝末科考试的哀宗正大七年(1230)则有84年。很显然,健在而又真正亲身经过科举考试全过程的所谓“班科出身”者,来自金朝的是一个也不会有了,来自南宋的,也所剩无几。降元而仕至高位的南宋状元留梦炎,曾积极建言开设科举,此时已作古近20年;南宋末科状元王龙泽也曾仕元,现在即使未死,也有七八十岁,早就退休了。这样,从中央到地方,大家都口说奉旨开设科举,实则对科举考试的具体操作程序都是陌生的。
谢谢邀请。元朝人当时是依据血统在朝当官,而不是科举,虽然末期实行科举,但只是敷衍之举。
科举制度是自隋朝沿袭下来为封建王朝选人为官的制度,它是封建王朝选拔人才最基础、最广泛的方式。
但不是所有封
建王朝都施行科举制。
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把全国的人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南人、汉人。蒙古人具统治地位,而且元朝政府内多以蒙古人为主。他们不需要进行选拔,依靠血统即可做官。而汉人极少能做官,即使有做官大都是开国功臣。在元末期间,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元朝统治者为了缓和与汉族的矛盾,开始实行形式上的科举制。汉人若想在元朝任职为官,必须学习蒙古语,穿蒙古服装,起蒙古名字。
当时元朝首都大都是超级大城市,人数不仅众多,种类也很繁多。不仅有蒙古人,汉人,还有印度人,中亚人等,来往人流复杂,所说语言更加繁杂,元朝在此期间未把蒙古语作为硬性要求,而人数众多的汉语在民间仍属主流。
所以,元朝当官依靠血统,不需要科举考试。当时元朝政府机构是讲蒙古语,但民间说的依旧是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