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中为什么曹操被列入本纪,而刘备和孙权只能屈居列传
感谢悟空邀请。
《三国志》中为什么曹操被列入本纪,而刘备和孙权只能屈居列传?
这个问题要从帝位的合法性说起。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当时孙坚勤王时在一口枯井里拿到了传国玉玺,这个传国玉玺,就是皇帝的大印。
也就是由卞和搞的那块引发“完璧归赵”等许多故事的“和氏璧”雕刻而成的皇帝大印,最初是秦始皇的,由李斯篆刻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后来传到汉代,因为王莽篡位,太后拿玉玺砸他,从此缺了一角,后来这缺角王莽用黄金补上了。有传说,玉玺谁得到谁就是天命所归。
但孙坚似乎并没有这个命水,最终因为玉玺而丧命,后来被他儿子小霸王孙策拿去和袁术换了兵马,跑回江东,成就了一番事业。后来袁术也没当皇帝的命,虽然也称帝了,但很短暂,为了换救兵活命,就把玉玺给了他哥袁绍,结果袁绍也被曹操灭了,那么这玉玺应该就归了曹操,至于曹操有没有给回汉献帝,就难说了。
原因非常简单。不过"禅让"二字。汉禅让于魏,魏禅让于晋。三国志成书于晋。为证晋之正统,必以禅让为正统。正统即用本纪,其他为传。历史不是以血缘立正统,而以政权立正统。
这是由《三国志》的写作背景决定的。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西晋公务员,是按照西晋统治者的意思撰写这本史书的。自然就体现了西晋统治者的的意图。
西晋统治者为了保持自己的正统性,对于三国割据的局面进行了有利于自己的解读。宣称西晋是曹伟魏的继承者,曹魏是东汉的继承者,使正统王朝。而蜀汉和东吴只是一方割据势力,是伪帝。实际上刘备在称帝的时候从来没有说自己的国号是蜀汉,一直都自称“大汉”,是汉朝的正统。西晋为了同突出自己的正统性,贬低了蜀汉的地位,把原来自称大汉的刘备集团建立的国家称为“蜀”在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历史上,皇帝是中华唯一的主宰,中华只能有一个皇帝。在史书记载中,正统的才能叫做本纪,非正统的只能叫做传。
265年,魏帝曹奂将帝位合法的禅让给了晋王司马炎。因此,司马炎的皇帝之位,承接自曹魏,为了使自己的帝位合法,晋只能承认魏为合法正统,换句话说,晋只会承认曹氏的皇帝之位,刘备、孙权根本不被承认也为皇帝。
陈寿的《三国志》别认为是三国时期的正史,代表了西京官方的观点和立场。所以正统政权曹魏创建者曹操的传记是本纪,而被认为是伪帝的刘备和孙权的专传记就只能是列传。
曹操以帝王之尊列入本纪,刘备,孙权本来就是偏安一隅,这本来没什么好讨论的。刘备,孙权的地盘,物力加起来也没曹操大。
何况曹魏灭了蜀汉,晋灭了孙吴,三国一统归于承魏之晋,曹魏又上承汉,汉献帝禅让于曹丕。
而且曹魏占据中原。自古以来以占据中原者为天下之主。
所以综上所属,晋陈寿撰三国志,以曹操入本纪,刘备,孙权入列传本顺理成章之事。何况孙权曾向曹魏称臣。
只不过,在南宋以后,因为宋偏安江南,而南宋本是华夏正统,赵构又是宋徽宗之亲子,所谓:“献公之子九人,惟重耳之尚在”。所以以南宋为华夏正统也是毫无疑问的,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朱熹等对曹魏为正统提出疑义,主张以蜀汉为正统。而灭晋之匈奴政权后汉刘渊,因为也姓刘(汉朝皇帝赐姓),而且也比较推崇刘备,认为自己的政权承自刘禅。因为这些原因,历史上有一些人认为蜀汉才是东汉的合法继承,所以才有一批人对刘备,孙权不入本纪持批评态度。
蜀汉与孙吴只是中国历史的支流!主流是曹魏。魏接受东汉的禅让,晋代魏,灭蜀汉和孙吴,历史的脉络就是这样书写的。刘备所有的政治遗产只有一个复兴汉室的政治口号而已!孙吴的影响更小,纯粹就是偏安一隅的割据势力!曹操为建立魏国打下了基础,他完全具备了称帝的实力!曹丕尊奉父亲曹操为武帝名副其实呀!曹操既有皇帝谥号,又有皇帝的实力,当然是纪啦!
陈寿撰《三国志》是奉张华之命,张华又秉承了晋帝司马炎的授意,曹魏就必然成了正统。因为晋代魏表面上是行的禅让之礼,晋的合法性来自于曹魏,陈寿敢不恭敬曹操。因此,曹操就成了三国时代的正统帝王,《三国志》属断代纪传文体,记录曹操平生就叫纪。刘备、孙权不做为正统皇帝来记录,只能是属于人物传记了。《三国志》的记叙口气基本上还是沿袭了成王败寇这一形式。
三国时期都有谁出过传记
《三国志》中共有300个人物的传记,包括刘备、曹操、孙策、孙权、周瑜、诸葛亮、鲁肃、庞统、程昱、郭嘉、董昭、董和、刘巴、和洽、常林、徐邈、胡质、王粲、秦宓、关羽、张飞、程普、黄盖、陈震、董允、薛综、张辽、乐进等人物的传记。
《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包括武帝纪、文帝纪、明帝纪、三少帝纪、后妃传、董二袁刘传、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崔毛徐何邢鲍司马传、钟繇华歆王朗传等内容,共六十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