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五千年具体指的是什么
传说五千年历史是从三皇五帝开始的,实际已经六七千年前,中国出现了彩陶文化,代表就是西安半坡文化,河姆渡文化等,那时候人们已经会使用木制构件,用木料盖房屋。大约4000年前,发生了部落战争,黄帝是人们信任的首领,他聪明勇敢,最后取得胜利,以后华夏民族逐步形成,在此历史演变中,黄帝起了主导作用,因此黄帝被后世尊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以后,中华民族又出现了几位杰出人物,尧,舜,禹。彼时天下洪水泛滥,大禹奉命治水,终于降伏了江河大海,所以,之后禹的儿子继承了王位,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国家,就是夏朝,即大约公元前22世纪到公元前17世纪,距今大约4000多年前。从此中国的封建朝代就成型了,所谓五千年文明史,大约就是这时候开始的。
为什么称华夏5000年
我们经常说“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以表示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长达五千年的文明古国。“上下五千年”的指的不是往上五千年,往下五千年这种意思,而是从公元前后算,公元前的上古,公元后至今,这才是“古今”的意思。
这个说法最早是在清朝的晚期出现,诗人黄遵宪的《逐客篇》有一名句“轩顼五千年,到今国极弱”,这里所说的是从三皇五帝开始算,这样计算的话确实有五千年。
清朝末年,开始有了自黄帝至今华更5000年历史的说法。黄帝为三皇五帝之一,大致生活的年代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那时,处于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出现了部落联盟,黄帝就是部落联盟的首领。自那时起华夏概念开始形成,但西方一直不予认可,直到良渚文化发现并得到国际史学界广泛认可。良渚遗址是人类早期文化遗址之一,实证中华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人类文化史,申遗成功标志着中华五千年新石器时代文化史得到国际社会认可。
华夏五千年是什么意思
华夏五千年是指中国有着5000年悠久的历史文化。
这个概念强调了中国文化的延续和传承,并将中国历史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演化的整体,而不是简单的一段时间。
这个概念还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丰富和多样性,以及中国人民的创造力和智慧。
可以说,中华上下五千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也是中国人民自豪感的来源。
华夏五千年 华夏又称中华、中夏、中土、中国。
华与夏曾相互通用,两字同义反复,华即是夏。“中华”又称“中夏”。如《左传》定公十年载孔子语云:“裔不谋夏,夷不乱华。”这里的“华”亦即“夏”。孔子视“夏”与“华”为同义词。在甲骨文中,夏这个字的地位非常崇高。大约从春秋时代起,我国古籍上开始将“华”与“夏”连用,合称“华夏”。这是中国五千年的意思。
中国人有这个习惯,喜欢用一些比较顺口的数字,华夏五千年只是表示历史久远而已,实际上国际承认的中国文明史是从商代开始的,一共也就3700多年,二万五千里长征、万里长城等都不是准确的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