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卢俊义真有其人吗
卢俊义真有其人。
卢俊义是《水浒传》中梁山好汉的第二号人物,祖籍大名府。经考证,卢俊义在《大宋宣和遗事》中名“卢进义”,《水浒传》中名“卢俊义”,进、俊在大名县方言中同音。《大宋宣和遗事》成书于南宋,类似于史话,卢俊义有其历史的影子。而在大名县境内也确有两处卢俊义庄园:一为大街乡菅庄村南,北宋大名府城墙东北角,该庄园遗址并非卢俊义在大名府城的宅院,很可能是明初水毁大名府城后,卢俊义后人搬迁到这里的,目前卢姓绝户;一为埝头乡东刘庄村西北,在北宋大名府城东南三十里,刘庄村中的卢姓人家是从卢家庄搬迁过来的,世代相传是卢俊义后人。
《水浒传》中的英雄好汉中,有多少人物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
你喜欢的「梁山好汉」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人,本文给你答案!
首先应该明确的是「宋江农民起义」这个历史事件是存在,只是起义规模及详细过程不太清楚而已,这个还是交给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们去研究考证吧。。
根据史书及元初龚开所著「宋江三十六人赞」记载,宋江等三十六人确有其人。
大家所熟悉的宋江 晁盖 吴用 燕青 武松 杨志 李逵等都在这三十六人之中,具体名单参考我头条上一水浒问题回答,不再重复。
有些朋友感觉有点乱,我总结一下,方便大家记忆了解掌握。
第一,「三十六天罡」减三加三实际就是梁山108将之中的「三十六天罡」,减去公孙胜 林冲 张青,加上天王晁盖 地煞星孙立 和张青。
第二,部分名字调整。如李英便是「扑天雕 李应」,穆横便是「没遮拦 穆弘」,呼延绰便是「双鞭 呼延灼」。
第三,加个名字。其中有个花和尚,可能姓花,也可能是个外号,没有名字留存,具体不可考。水浒中塑造了鲁智深这个人物,外号花和尚。
除了这些好汉,高俅 蔡京 童贯等都是历史人物,一些龙谭如武大郎 潘金莲等确有其人,与本问答无关,不再赘述。
还是那句话,你们若非要从宋朝找与梁山好汉同名同姓的人当原型,那我无话可说,但若跳出这个闭环从施公的生活圈子里找同类恐怕也很难,因为本身施耐庵这个人物,都不一定存在。

从正史角度来看,《宋史》中倒是有着关于宋江起义的记载,《侯蒙传》中就明确表示宋江率领着一支三十六人的队伍敢和数万官兵较劲,但这三十六人姓甚名谁,各自出身是什么,均无任何记载。再从《张叔夜传》的记载中,宋江一行人还没引起多大的乱子救被张叔夜剿灭了,从开始到结束,这三十六人的名单都没完整的出现过,或者我们可以这么认为,其实这场闹剧的发起者是宋江,所谓的无名无姓的三十六人只是一同追随宋江的动乱者,自然没有背景,也不会出现什么故事。

到了《宣和遗事》及《宋江三十六人赞》中,这批作乱者的名字就被形象话了,其中大部分都是成书后《水浒传》中的天罡将。《宣和遗事》交代了宋江起义的始因,却没交代这些人的背景,而《宋江三十六人》赞中留个这些人的赞诗也并没有对其人物背景做完全详细的交代。
所以,想要让这些人物的形象再具体化,就必须借助民间的其他作品了,于是元杂剧和民间故事或许就成了施耐庵创作的最佳参考对象,自然,《水浒传》就是一部借鉴了人物名字的虚构小说了。

但整部小说中有很多有意思的人物和剧情编排,让我们不得不怀疑施公有借宋讽明的动机,具体片段以后慢慢讲解吧,反正写啥也没人看,哈哈。
文/逻辑文史游
《水浒传》所写的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是有史实根据的。宋末元初龚开作《宋江三十六人赞》,初次完整地纪录了三十六人的姓名和绰号。从他写的序里可以看出,曾有人为三十六人绘相,而远在龚开少年时代,他们的故事就已见于"街谈巷语"。南宋罗烨《醉翁谈录》缕列的话本名录中,朴刀类有“青兽“,杆棒类有“花和尚"丶“武行者'。在元代《大宋宣和遗事》关于“梁山泺聚义本末“的叙述中,则已有劫取生辰纲,杨志卖刀丶宋江私放晁盖丶刘唐下书丶宋江杀阎婆惜等等情节。元代还出现了以李逵丶燕青、武松丶杨雄丶张顺等为主角的杂剧。奸臣高俅也确有其人。伟大的作家施耐庵承担了这项历史使命,写成了《水浒传》。他把那些表现在口头传说丶杂剧中的彼此不联缀的水浒故事集中起来,运用惊人的艺术才能,进行了创造性的劳动,给以更细致丶更深刻丶更典型的描写,使它们的内容有了极大的丰富和提高。
宋江,吴用,武松,燕青,史进,芦俊义,鲁达……等三十六人是宋朝史上的真实人物。
出去三十六,回乡十八双。
经常活跃在山东与河北一带地区,铲除奸臣,除暴安良,影响深远,对朝廷震动极大。
是当时战斗力非常强悍的一支农民义军。
这支义军非《水浒传》里描写的那样,受招安,征方腊,最后支离破碎。结果悲催。
在宋江的统领下,与官军一直在拼死战斗,最后遭遇了张叔夜部的埋伏,全军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