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英雄传的角色介绍
角色:秦叔宝 (黄海冰饰)角色描述:秦叔宝是一个忠义两全的人,黑白两道通吃,平时与程咬金称兄道弟,还与朝廷相处得也很好,加上江湖广交朋友,口碑很好,是少见的左右逢源的将士,素有‘小孟尝’之称。
王宝强在隋唐演义扮演什么角色
王宝强在电视剧《隋唐演义》中饰演李元霸。
在《隋唐演义》中王宝强演绎的是一个比较搞笑的角色,每天翻着白眼。给人的感觉是非常的憨厚,还有点傻傻的,并且还不失可爱的感觉。看过王宝强的演绎,都感觉这部电视剧成了喜剧片。
为什么唐朝节度使表面权力非常大但也是最危险的职业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开篇说:
“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不奔走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之纪纲哉!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贵以临贱,贱以承贵。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支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卫心腹,支叶之庇本根,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故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
他以这么一通话作为这部皇皇巨著的序言,其核心思想强调只要人人遵守封建秩序,国家自然河清海晏、江山永固。而唐朝自安史之乱后,却处在“礼崩乐坏”、秩序荡然无存的局面。

不管国家统治秩序稳定或者混乱,本质都是利益格局的调整。唐朝打败史朝义后,为酬谢平叛出力的功臣,便大肆分封这些人为节度使,藩镇制度便从边疆推广到内地。当时的中国,唐王朝其实就是个占据中央旗号的大山头,那些藩镇俨然一个个小山头。拥有称雄的硬实力后,那些节度使当然想更进一步,要么图谋世袭、要么想扩充地盘甚至觊觎社稷。朝廷为了维护权威,当然不会乖乖满足他们的野望。朝廷和藩镇的矛盾便成不可调和之势,彼此之间的斗争贯穿了中晚唐时期。
己之不正,何以正人。朝廷虽然衰微,但终究是正统,代表整个国家。那些节度使固然势力强大,可他们背叛朝廷的行为毕竟是践踏封建传统政治道德的,是不得人心的,所以他们根本拿不出有效的理论说服部下效忠自己。手下将领追随主帅同朝廷对抗,看在眼里、记在心头,自然有样学样,抓住机会自己当家做主岂不更好。在那个专制的年代,政治更迭还没有进步到民主选举,杀戮便是最直接有效的手段,许多节度使最后以血腥收场再正常不过了。

权力的魅力是无穷的。这些武人出生入死为的就是这个,所以前任的结局再凄惨也是挡不住人的进去之心,节度使不可能没人干的。这些新上位者,没几个人为了国家大义,个人的功名利禄才是唯一的目的。前任之所思亦是他们之所想,因此萧规曹随就是兵变的必然结果。那些藩镇只是换了头目,割据小集团的纲领、实力不会有一丝一毫改变、削弱,唐朝想根除藩镇肯定就是难于上青天的事了。
要说唐朝节度使的权力大,那也主要是在中晚唐时期(特别是安史之乱后)。因为中央政府的实力被严重削弱了,对帝国的控制也大不如以前了,从而造成各藩镇的节度使拥兵自重,不听号令的局面!而说到在唐朝当节度使,特别危险、屡屡死于非命,我个人来看,这是他们咎由自取的结果!为什么呢?请继续看下去。
综观整个中晚唐时期,那些死于非命的节度使们大都是被自己人(兄弟,子侄,亲信)干掉的,符合堡垒最容易被从内部攻破的定律!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利益诱惑肯定是一大因素,而另一个因素也不能忽略——那就是他们违背了古代统治思想核心之一的三纲五常理论。
三纲五常说的主要精髓就是位有尊卑和长幼有序,可是这些节度使们或者说军阀们是如何对待他们应该尊崇的唐天子呢?妄自尊大,蛮横无理,胡做非为,一点也不把唐天子放在眼里!那么好了,上行下效,你作为臣子敢冒犯天子,那么你的部属们还会把你这个节度使当回事吗?那之后会发生什么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说人没有了敬畏之心,也是很可怕的!
唐朝对外战争的需要,在边境军事重地留有驻军,管理几州军物。唐玄宗天宝年间,掌管军事的主官逐渐拥有财政,军事,行政大权。节度使俨然如独立王国,天宝十四年(755年),范阳、平卢,河东节度使安禄山发动叛乱。节度使的权力是非常大的,但其危险性也非常大,唐朝的节度使有很多被部将或牙兵叛乱杀死。
唐朝的节度使开始时只拥有军权,地方行政事务由采访使担任。如果二者协调不利,节度使领兵打仗时,后勤粮草供应不上,影响军事行动的胜利。唐玄宗天宝年间,军权和行政权,时政权由节度使一人说了算。比如安禄山担任范阳,平卢,河东节度使,同时还担任河北采访使。地方上形成一个表面听从中央的独立王国。
节度使拥有军,财政大权严重危胁中央政府安权。安史之乱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发生的,叛乱平定后,唐朝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节度使拥兵自重问题。节度使固战功可出将入相,这些宰相是靠实力上位的,更不可能削弱节度使的权力。节度使招募军队,军人对节度使有严重的依赖性。"唯知其将之恩威,而不知有天子。”
节度使对內可以任免官吏,拥有无上的权力,节度使死了由儿子或部将担任,事后唐朝中央政府只宣布任命诏书走一走形式,但节度使的职业危胁性也是非常高的。节度使为保卫自已的安全组建一支亲卫部队叫牙兵。这些人战斗力强悍,军饷等各方面待遇高于一般的士兵。他们为自已利益形成一个特殊利益群体,飞扬拨雇,违法乱纪,地方官吏素手无策。
节度使使对牙兵的违法乱纪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安史之乱降将担任的节度使内讧尤为严重。魏博节度使史宪诚被唐朝调到河中任节度使,他比较贪财想把府库中的钱粮全部带走。牙兵发动爆乱,杀死史宪诚,打跑新到任的节度使,自节选举一个代表他们利益的人做藩帅,唐朝中央只能事后成认其合法性。
在唐朝历史上,有多个节度被部将杀死后,取而代之。这个问题困挠唐朝一百多年没有得到解决。五代十国时期的开国皇帝大都是节度使出身。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取得政权后,用杯酒释兵权的办法剥夺地方节度使兵权,派文官到各地做知州,军政职能分开,节度使后遗症才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唐朝的“安史之乱”让唐朝国库空虚,战乱分起这也使得强盛的唐朝慢慢走向灭亡。这场叛乱的主要两个人物是安禄山以及史思明,他们而然在叛乱以前是占据一方的节度使。当然,我们也可以说是因为权力过大而造成的。
唐玄宗可以说是一个相当聪明的人,在25岁的时候就和当时的太平公主一起进行了“唐隆政变”。这也使得其直接扫平了当时的韦后势力,并在在位期间提拔了很多有用的人才。那为什么会给予节度使那么大的权利呢?
从唐的建立开始,就一直面临这各方势力的威胁,所以唐朝就开始派兵长期驻扎,这时候驻扎长官就被称作是节度使。因为古代的通讯手段自然是和现在无法相比,所以节度使都是自己招兵买马。这也导致了军队成为节度使的私人武装。
后来唐玄宗继位后,又给予了节度使掌管财政大权和行政的权力。于是,很多节度使开始收取赋税买卖私盐等来增加收入保障后勤的供给。后来,唐玄宗更是让节度使一人多职这让节度使坐山为王,也只是后面发生了安史之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