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图作者黄公望
黄公望(1269~1354)字子久,号一峰道人,又号大痴道人,江苏常熟人。此图纸本,墨笔,纵33厘米,横636.9厘米。画富春江沿岸景色,平林浅滩,高岸峻壑,斜坡沙阜,此起彼伏;丛林村舍,渔舟小桥,怪石苍松,淋漓尽致。笔墨苍简清润,变化极致,时而尖笔与秃笔并用,时而又参差浓淡迷濛飘渺的“米家墨点”。有些山石的皴纹用笔秀润,吸收了赵孟肧的笔法,自创一格。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于1350年创作的纸本水墨画,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黄公望为师弟郑樗(无用师)所绘,几经易手,并因“焚画殉葬”而身首两段。前半卷: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后半卷: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画面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富春山居图被誉为“画中之兰亭”,属国宝级文物。2011年6月,前后两段在台北故宫首度合璧展出。
黄公望(1269—1354年),元代画家。自称浙东平阳人。陶宗仪《辍耕录》称其“本姓陆”,出继温州平阳黄氏为义子,因改姓黄,名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等。
黄公望曾任中台察院掾吏,一度入狱;后加入全真教,往来杭州、松江等地卖卜;晚年居住杭州筲箕泉,元顺帝至正十四年(1354年)十月二十五日逝世,享年八十六岁。
《千里江山图》与《富春山居图》有哪些相似点与不同点
先来看下这两幅图,她们都在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列。限于篇幅仅提供局部作为参阅。
《千里江山图》
《富春山居图》
先说共同点,她们都是山水长卷,《千》图长约十二米多,《富》图长约七米多(现仅残存)。二者都描绘了画家心中最理想的山水。
再说不同点。
一,从形式技法上看,《千》图是浓彩重绘的青绿山水画,《富》则为纯墨的写意山水画。
二,年代不同。前者是宋代王希孟作品,后者是元代黄公望作品。
三,画家在作品中表现的精神世界不同。
王希孟作为徽宗朝的一位才俊,急于想通过这幅作品,让喜好书画甚于江山的皇帝赏识自已的才华,因而也挥霍尽了才气,二十多岁便离世了(此为题外)。
画面结构上呈现的是大宋江山壮阔,疆固水永的大埸面;在细节上又很好描绘出秀美宁静如桃源仙境般的美景,渔舟唱晚,农舍星罗棋布,舟桥交错。
当时的大宋经济繁荣,一派盛世景象,正为作者提供了创作的生活基础。
元代的黄公望因入仕不顺,遭人陷害入狱。出来后一心求道,浪迹山野。《富》图作于他晚年,历时七年成绘。完全是他心境的映射。
结构上舒展,山水布局飘逸,细节上人物少,房屋几间,钓舟数只,野鸭一群。整一个避世天堂,人间心灵宁静隐居的仙境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