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国入侵欧洲各国后,为何后勤保障经常与前线脱节
德国毕竟不是一个超级大国,入侵欧洲之后整个补给线太长了,这就需要超强的后勤支持,但是德国对于整个欧洲来说国家体量就显得太小了,德国的后勤力量不足以支撑它的战争所需自然就会出现脱节的现象。
二战德国入侵欧洲各国后,为何后勤保障经常与前线脱节?其实真实原因令人唏嘘。虽然从德国闪击波兰开始,闪电战的威力则是横扫整个欧洲,打的所有国家都毫无还手之力。虽然德国部队在前线摧枯拉朽的击溃敌军,但后方的补给保障却时常出现问题,其真正的原因是二战德国看似是一支现代化的装甲部队,但它的运输部队实际上还是半机械化甚至是原始运输模式。
自1941年德国开始入侵苏联以来,由于前方部队行进速度过快,后勤补给部队难以跟进,而后勤补给部队最大的运力竟然是骡马。从德国发动战争一开始,其国内本就是超负荷的状态,虽然攻击部队已经达到了机械化,但那则是举全国之力做到的,负责后勤补给的部队却是一战最原始的骡马车辆,两者的行进速度根本就不成比例,自然会时常出现后勤补给中断的窘境。
从最早的时候,德国的运输就很成问题,虽然前方的装甲部队打得很漂亮,但在这些装甲洪流的后面是无数的骡马在为装甲部队托运弹药和补给。可为什么德国会大量使用骡马而不去使用铁路呢?这其实是因为两国的铁轨不是一样的规格。
无论是过去的苏联还是现在的俄罗斯,普遍都是用宽轨,而西方欧洲国家普遍使用的是标准轨,作为战时的交通大动脉,火车即无法将物资运到最前线,而且还需要装车卸车更变列车,所以在更多的时候还是马车运输更方便。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德军在运输物资方面那么困难,那么他们为什么不选择就地取材呢?可这是不可能做到的。因为从战争打响开始,苏联就下达了三光政策,也就是在撤退的时候烧毁所有村庄,拆掉所有工厂,而且还不给德军留下一粒粮食。也正是因为如此,德军不要说是在苏联的土地上补给了,就连冬季时分想要获得一些木头来取暖都非常的困难。
另外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德国向来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可是德国有一个先天的缺陷,那就是无法从本国获得原材料,也正是因为如此德国才会发动战争开始掠夺。可是从占领过掠夺的原材料需要打包装车运回德国,等到制造成成品之后,在打包装车运到前线,等到了前线之后在用马车往一线部队运输。
综上所述:虽然德国在二战期间表面上打的很风光,但实际上其国内已经是强弩之末,正是因为国内的生产力量无法跟上前线消耗的速度,所以后勤保障才会越来越少,再加上原始化的运输部队根本就跟不上机械化的进攻部队,导致了一个不可避免的恶性循环。明明进攻部队快速的攻城略地,但却因为等待补给而停滞不前,最后导致贻误战机。
德军后勤不只是脱节,而是崩溃了。
打仗要运送物资,这没问题,但是你运送物资就需要载具,然而载具方面,德国少的可怜。苏德战争开始前,德国给中央集团军群筹备了载重量45000吨的汽车,然而你中央集团军群有180多万人。这些车辆,是保证德国边境线到前线运输的。为啥要用汽车啊,火车用不了。
德国在二战期间,汽车总产量也就15万辆,就连苏联都比德国多,而且苏联还有美国援助的一大堆卡车。而运输机呢,德国总共生产8000多架。这数字,哪够用?苏联后期能够保证反击速度、反击效率,全靠手里的汽车火车数量。
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第六集团军被包围,每天需要800吨物资,而德国最高的一天也就能给他们送去262吨物资,哪够用?这会儿只能空运,德军的Ju52运输机不够用,甚至用He177轰炸机去当做运输机给前线德军运送物资。
而对比一下,诺曼底登陆,到7月2日,盟军25个师,手里拿到17万辆汽车和56万吨物资,就这个数字,德军想都不敢想。美国在战争期间,总共生产两百多万辆汽车,用于前线的汽车总载重量比德军高多了。另外有大批运输机运输船,还有完整的物流体系。
德军呢?东线就6600辆汽车用于运输,大部分时间德军物资是马车来拉,马车才跑多快,哪有发动机给力?德军后勤不崩溃才怪呢。
这是肯定的,这需要强大的物流能力,完全靠后勤供应,在当时是完全不可能做到的。连现在的俄乌战争中,俄罗斯的后勤供应都时常卡脖子,何况当时德国采取的还是“闪电战”!所以“脱节”是正常现象。
其实当时的德国前线军队物资供应相当部分采取的是“就地解决”,也就是打到哪里抢到哪里。德苏战争中,德国之所以失败的重要原因就是苏联釆取了“坚壁清野”的策略,失败撤退宁愿毁坏烧光也不留物资给德军,导致战线过长,物资、冬装供应不上的德军解决不了保暖等问题,从而惨败一泻千里,彻底扭转了二战形式。
直到现在,后勤保障能力也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社会再发达也没跳出:“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