蜿蜒的新藏公路是他青春的足迹,新伤旧伤是他的荣誉勋章。今天,我们将聆听武警第三交通支队三级警察长何剑波和“天路”的故事。
刻在“天路”上的青春足迹
——武警部交通第三支队三级警长何剑波
解放军报记者 吴敏
特约记者 涂敦法 通讯员 赵茂钦
何剑波近影。赵茂钦拍摄
对于武警某交通第三支队三级警察长何剑波来说,蜿蜒的新藏公路是他青春的足迹。就像熟悉自己的掌心线一样,何剑波早就记得沿途的冰河和雪山达坂。“我们以帐篷为家,以羚羊野驴为伴,只是为了守护这条‘天路’。
谁不怕“天路”险,谁不怕筑路难?
1999年12月,何剑波第一次怀疑自己的选择,当他来到这个年平均气温为零下10摄氏度、空气含氧量仅为内地40%的高原时。
新训练结束后,何剑波和战友们坐着运兵车,一路颠簸起伏,一路翻山越岭……经过几天的长途旅行,运兵车终于停了下来。何建波发现中队的营房很简陋,没有照明用电,没有饮用水,甚至做饭都需要从远处的县城运送。
更令人震惊和悲伤的是,就在那天晚上,白天活泼的运兵车司机黄帅突然患上了高原脑水肿,并在抢救后死亡。在他留下来的时候,黄帅留下了最后一句话:“把我埋在这里,我想和我的同志们一起保持‘天堂之路’……”
“这就是高原,一个需要用生命坚守的地方。”那天晚上,19岁的何剑波彻夜未眠。
资料图
何剑波第一次执行道路保护任务时,他的车在回来的路上抛锚了。天渐渐黑了,一群狼嚎叫着围了起来。看到这一点,领队的班长保护着何剑波等人,拿出外套里的棉花,用火点燃,然后扔到车外。扔一点,狼退了几步;大火熄灭了,狼又围了起来。就这样,他们与狼对峙,直到当地牧民前来解围……
现在,每当新兵第一次执行护路任务时,何剑波都会把这个故事告诉他们。有人问:“班长,你不怕死吗?
“怕!”何剑波说,“但‘死’一次就不怕了。
2002年5月,中队奉命负责某一路段的路基施工,何剑波为突击手。
那天,何剑波正在操作挖掘机。一块大石头突然从山上滚下来,撞到了挖掘机的挡风玻璃上。突然,碎玻璃像一把锋利的刀刃,扎在何剑波的脸颊上。
施工现场没有医生或麻醉剂。战友们用简单的医疗器械从何剑波的脸上取出多块玻璃渣后,迅速处理伤口。
被送到医院后,何剑波很害怕。他一遍又一遍地回忆道:“如果石头更大,如果碎玻璃划破动脉,他会像黄帅的老班长一样睡在这里吗?”然而,康复后,何剑波一言不发地坐在挖掘机驾驶室里……
谁不怕高原寒,谁不怕高原苦?
资料图
2009年1月18日,驻地遭遇暴风雪,沿线路段被厚厚的积雪覆盖。凌晨3点40分,一个求救电话打来,三辆当地汽车被困,11人急需救援。
接到命令后,何剑波驾驶装载机与救援队紧急救援。风雪肆虐,能见度不到2米。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寻找,救援队终于找到了被困群众。看到象征希望的“迷彩绿”,藏族司机扎西感动得热泪盈眶。他紧紧握住何剑波的手,用不规范的中文说:“谢谢,兄弟!没有你,我们就冻死在这里。
类似的故事在何剑波7000多个日日夜夜的守护中并不少见。20年来,何剑波参加了50多次救援行动,救出了900多名被困人员,被誉为“全军优秀共产党员”和“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驻地人民亲切地称他和战友为“雪域守护神”。
然而,这个“守护神”守护着别人,却常常“守护”自己。
有一次,何剑波执行紧急任务,经过一天一夜的连续工作,他累了。军医发现何剑波脚上溢出的血形成硬痂,与袜子牢牢粘在一起。
“班长,你还记得你受了多少次伤吗?”不久前,当新兵下到中队时,一名新兵看着何剑波脸上的伤疤问道。何剑波啜饮着黑紫色的嘴唇,笑着说:“新伤堆积着旧伤,哪里还能数清楚。这些伤疤是我们高原士兵的荣誉勋章。
(2019年4月10日第04版《解放军报》)
整理:胡尔根
声明:转载本文是为了传递更多信息。如果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纠正和删除。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