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战争中,战士在发起冲锋时会像电影里一样大声吶喊吗
这个要分具体情况,大喊“杀”声,是属于战场鼓动工作的一部分,这是我军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之一,它对于鼓舞士气、激励斗志、克服困难、战胜敌人,能够起到巨大的作用,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该不该喊,能不能喊,也要区分具体的条件和场合,如果不顾具体情况一味地大喊“杀”声,显然是不可取的。
比如:
1979年2月22日,广西方向步兵第494团第二次攻打班庄、伯良地区。该团8连奉命攻占伯良东侧无名高地。由于白天的进攻未能奏效,上级命令他们入夜之后进行偷袭,如果偷袭不成即转为强攻,一定要夺占该无名高地。
20时许,8连开始行动。3排动作静肃而敏捷,一直摸到距离越军堑壕30米处左右,也没有被敌人发现。这正是偷袭歼敌的良机!就在这个全排准备突然发起冲击,达成偷袭企图的节骨眼上。不料排长高喊一声:“同志们,立功的时候到了,杀啊!”
这一喊,弄巧成拙,越军听到喊声,立即投来了一排手榴弹,造成3排一下子就伤亡了13人,偷袭失利的严重后果。后来是连长重新组织全连强攻,经过将近两个小时的苦战,才夺取了这个高地。
在敌人还没有任何察觉的情况下,就按照平时训练的习惯大喊“杀”声,不但不能以“杀”声震慑敌胆,反而是暴露了自己,给敌人指示了目标。这样做,只能是增大自己的伤亡,给战斗进程造成负面影响。
在战争中,冲锋时发出呐喊是人本能的反应。在科学研究中发现,人在发出大喝的时候,身体各方面的情况都会暂时改善,这有利于作战。因此,我们经常能够看到,战斗中发出大声的喊声的记载。
但是,在战斗中对发出呐喊是各自有各自的规定的,并非一概而论。因为呐喊虽然能够改善个人的作战姿态,但是容易让人引起疲劳。因此,有经验的军队一般不让发出喊声。
在南北朝时,武泰元年八月,尔朱荣出兵镇压葛荣率领的六镇起义军。尔朱荣针对葛荣布阵过广的缺点,率领精骑直扑葛荣军队的中坚。在交战前,尔朱荣就下达命令,不允许部下发出喊声,只许尽力搏杀。经过激战,尔朱荣迅速打败了葛荣,镇压了起义军。
因此,一般训练有素的军队很少会在战斗中呐喊的。因为呐喊可以壮胆,所以,很多缺乏训练的军队都会发出呐喊。所以,在战斗中,一般遇到喧哗的军队是不会让人害怕的。而那些不动如山,静如山岳的军队才是真正让人望而生畏的。
当然,在世界各国的军队里,也有各国的传统,不可能都一致。比如日本在战争中,经常会发动“万岁冲锋”。在这种冲锋中,日本军人一般会发出震慑对方的呐喊声。
俄罗斯也是一样。俄罗斯的冲锋一般会高呼“乌拉”,高举军旗,排成整齐的队列,齐步前进。据耿飚的回忆录回忆,当年在中央苏区,中央红军追求正规化,就曾经将苏联红军的冲锋方式引进了过来。在湘江血战中,红军战士们高举战旗,昂首挺胸,高喊着口号,排着整齐的队伍,冲向敌阵与敌人肉搏,极大的震慑了敌人。
在解放后,我们的邻国北朝鲜也引进了苏式装备,并且引进了苏式训练方式。在抗美援朝二次战役中,我军一支穿插敌后的部队与北朝鲜的一支游击队会合。双方商定,准备去袭击敌军的一个村庄。
我们的战士们久经战阵,静悄悄的向敌人包抄过去。可是,还没有等我们的战士们包抄到位,一个意想不到的场景让我们的战士们目瞪口呆。
那支前身是北朝鲜正规军的游击队,排着队,高呼着“乌拉”向村庄发起了冲锋。结果,等我们的部队占领村庄后发现,敌人早就跑了个精光。这一幕让我们的战士们啼笑皆非。
因此在战斗中发出呐喊也就是以上这些原因,一般的有经验,训练有素的军队,是不会耗费体力去胡乱喊叫的。
电影里面的战争场面是为了更好的视觉效果,并不是真正的战争场面,如果像电影里面那样打仗,不知道要死多少人。
真正的战争场面拍摄枯燥无味,而且没有视觉效果,双方打仗,往往看不见对方,没有大规模的集群冲锋,比如讲大规模的伏击,在十几分钟就决定胜负。而攻占对方制高点,往往是多路偷袭,有祥攻和侧攻,有炮火定点炮击,打掉机枪射击点。不可能大规模的爬山冲击,爬山冲击等于是集体送死。战场上有大规模的集群冲锋,那是在敌方溃退时不给敌方以喘息的机会时必须做到的。
在没有战争的时代中,军队往往没有经历过战争,基本不会打仗,电影对军队的误导是主要的因素,把电影场面应用到真实的战争中去,结果大败而归,死亡无数。
大量的现进武器不会因地制宜的使用,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使用什么武器,而成为战场的负担,而丢失损坏在战场上。
会造成混乱,不会互相识别,敌我不明,误己为敌自相残杀。所以电影的误导危害性极大。
分享专业知识,奉献原创精品,我是兵说,欢迎关注!
战士在发起冲锋时呐喊是真实存在的,毕竟战场上士兵在面对敌人的炮火和子弹,肯定会有畏惧的心理,特别是在波浪式的冲锋时,后面的士兵看到前面冲锋的士兵纷纷倒下,这时候为了战胜士兵心理的恐惧,提高部队的士气,士兵在冲锋时就会呐喊。战斗中的新兵面对前所未见的战争残酷场面,冲锋时呐喊也很有必要。
在一战以前,大规模集团冲锋的场面经常会出现,这种冲锋的主要特点就是一拥而上,以多欺少,不顾死活,用人数来弥补装备和作战素养的不足,士兵在此时冲锋时呐喊,还可以对敌人起到震慑作用。当然,热兵器时代的到来,这种冲锋只能成为对手的活靶子,日军在二战末期对付装备精良的美军时,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经常发起“万岁冲锋”,他们一个个端着刺刀,大声呐喊拼了命的往美军阵地冲锋,这也算是他们死前与美军最后的“较量”了。
战场情况是复杂多变的,战士们的呐喊嚎叫声虽然可以提高部队士气和自身胆量,但是要依照战场情况而定。我军入朝与美军作战时,通常采用夜袭、潜伏的方式对付美军,冲锋时使用“三三制”战术,为了防止暴露目标,士兵在冲锋时是不允许呐喊的。美军为了对付我军夜袭,甚至向战场上打出照明弹,当我军的进攻路线暴露在美军的视野里时,士兵冲锋时就可以呐喊了。
士兵冲锋时呐喊还可以起到虚张声势的作用,比如在进攻时有些部队必须要佯攻,配合主攻,这时候为了吸引敌人的注意,士兵冲锋呐喊也很有必要。
就这个问题我当兵的时候有一次看完电影《上甘岭》后,就觉的平时我们负重越野训练那个累呀,跑的上气不接下气。而电影里面的场面是炮声隆隆杀声振天,带着这个疑问,我专门请教了当年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志愿军领导,也就是我网页中的一章《丢去左手臂的院长》县法院一把手院长。
老院长缺一小手臂,那是当志愿军干部时,参加上甘岭战役被炸弹打掉的。我提出冲峰时候是否喊声震天响,他告诉我说:“我们跑的越快越好气都不够用,哪里还能够喊的出来。电影那是艺术加工为了起到振奋人心的效果”。
其实试想一下,在那硝烟火光冲天尘土飞扬的战场,一个人怎么可能喊着边打枪边跑呢。如果围住敌人大喊交枪不杀是可能的。所以,我相信电影中的情景,是电影艺术的需要而加上的场面。


真实的战争中,肯定不会像演电影一样了。其实打仗的时候,军队都是有番号的。什么命令是进攻,什么命令是按兵不动,面对不同的情况,做出不同的指令。
因为战争的时候,战术、地形、人员、武器等等存在着很多差异性。尤其是打伏击战的时候,是不能发出任何声音的。毕竟一旦被敌人发觉了,这个伏击战不但打不成,反倒会惊醒敌人,后果不堪设想。
那么既然不能出声,打伏击战的时候,是如何指挥发动进攻的呢?
一般都是有暗号,手令之类的东西,或者是领头的队长先来一枪,后面士兵彼此起伏,自弹源源不断的朝敌军开去。
日本侵害的时候,面对敌人的坚船利炮,八路军就打过很多伏击战。
我们拿陈赓将军打的神头岭之战来举例说明。
当然了这一次也是八路军打的围点打援之战。在作战之前,我军就有计划想吃掉日本的这一支军队。
但是,想打败他们,就要引诱他们出兵,然后选择绝佳地点进行伏击。
一旦日军出兵,就会经过神头岭这个地方。正好神头岭这个地点四面环山,中间是谷,是个天然的打伏击战的好地方。
兔哥回答,我们在影视作品中经常看到战士冲锋时,个个神勇无比,嗷嗷叫着冲向敌阵。其实真实的战场上也是有这样的情况的,只所以呐喊着冲锋,一是提升士气,相互鼓劲。战场上是惨烈的拼杀较量,说直白点就是玩命,面对敌人的炮火,子弹,彼此都知道有伙伴共同应敌本身就是一种激励,这样的叫声不是消极的,而是一种勇敢的呐喊声,“冲啊!杀啊!”。
我们同样也能从国外的一些影视作品中看到这样的场景,相互鼓励,指挥官还会高喊着鼓劲。其实就是为了形成一种阵势,战场上是有这样的存在的。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就高喊着“万岁”,前仆后继的冲向敌阵。二是大声叫出来能驱散自己的恐惧感,能使自己全力投入战斗。
战斗中有许多的新兵,面对惨酷的战场环境,难免心生怯意,喊出来就不怕了,这样的情景就更能理解了,人怕的时候就有一种压抑感,仿佛喘不过气来,有一种想大声呼喊的感觉。就像是一个人走夜路,害怕了,就唱歌。战斗中是有这样的情况的,大喊着冲锋陷阵,驱散心中的恐惧。
三是能震慑敌人,集团式的冲锋,大声喊叫着,本身对于对手来说就是一种震慑,战场虽然是生死较量之地,但每个人都有活下去的渴望,面对嗷嗷叫的冲锋,是什么感觉?那是不要命的冲锋。当然,战场上这样的冲锋并不是一个定律。
二战战场上,大规模的集团冲锋经常出现,这样的场景也自然多。另外,在占有优势的情况下,也通常用这样的方式。还有就是对敌突击的情况下。这样的场景的出现其实也是因火力的缺乏不得已而为之。如果有的是炮弹,炸他就是了。当然,夜战或是突袭时并不会大喊大叫的。
以上的观点只是兔哥个人的观点,当然,也是得到了战争年代老兵的证实的。欢迎关注兔哥。(图片来源网络)
真实战争中误伤队友的情况多吗
非常多,几乎每一场战争都会出现误伤的情况,想想伊拉克你就知道,英军飞机被美军搞下来,阿帕奇能够被自己的武器击落,这都是避免不了的。战争中,一些人的心理素质,可能导致走火现象,也有侦查数据错误,导致炮弹误伤,很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