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自媒体公号,依靠敲诈手段年收入上千万,他们怎么屡屡得逞
其实不止地产自媒体,很多其他行业的自媒体,都是利用自己的媒体身份,来赚取暴利。
自媒体跟“黑公关”经常联系在一起。在地产行业,某个楼盘开盘是一个关键时刻。一个楼盘,有优势,有劣势非常正常。但这些黑公关,经常倾向于夸大项目的缺点,而这些缺点在朋友圈之间很容易传播开来,也很容易发散到网络上。购房者通常都会通过网络搜索来了解一个楼盘,如果这样的负面信息散播到网上,那么就会对这些购房者产生极大的影响。而一个楼盘经常牵涉上亿乃至十数亿的资金,开盘不成功,就会对开发商的资金链形成巨大打击。
那有些人就会说了,身正不怕影子斜,开发商自己产品没有问题,就不用担心这些问题了。但是,任何产品都是有缺点的,就连苹果手机也会被大量人吐槽。把你放在企业的位置上,其实每个人都是很担心自己产品的负面被无限夸大。
这些媒体报道不公正、不公平,为什么不起诉它们?法律维权时间很漫长,解决不了开发商开盘的问题;而且解决了A的问题,B又冒出来了。此外,自媒体说的某些缺陷也是事实,开发商打官司也未必能赢。
所以,开发商忌惮这些自媒体,宁愿花钱“息事宁人”。有些是开发商自己主动去找自媒体,投广告,谈合作;有些则是一些自媒体,在开发商快开盘的时候主动找上门,索要合作费用。
很显然,在自媒体时代下,信息参差不齐,好坏消息往往容易得到无限放大。与此同时,在政策环境敏感的背景下,投资者非常关注政策消息,而一旦某一行业或某一楼盘出现了些许瑕疵,往往容易被部分自媒体无限夸大,由此导致行业负面影响加剧,进而导致一系列的不良负面效果。实际上,对于当前的政策环境、舆论环境,还是相对宽松的,虽然监管在不断强化,但仍然有一些自媒体人抓住了政策的漏洞,变相捞钱,而高收入的背后,或多或少与其抓住部分地产商的痛处有着一定的联系性,但内容欠缺实质性的分析,或以偏概全,往往容易造成误导的影响,而这更需要投资者理性看待,不宜人云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