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中的阳关雪涉及了哪些历史事件
《阳关雪》是一篇充满历史沧桑感的散文,阳关不仅是无数将士艰苦戍守的地方,也是无数文人墨客失意的地方。这个地方消失在历史中,正史没有他们的痕迹,我们只能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体会到这个在历史中消失的地方。
余秋雨是个文人,文人和文人之间总是互相理解,互相景仰。所以即使老人说“这雪一时下不停,别去受这个苦了。”也挡不住他的热情。阳关是个怎样的地方呢?“有这样的地,天才叫天。有这样的天,地才叫地。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侏儒也变成了巨人。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巨人也变成了侏儒。”
“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圆睁的怒目,猎猎于朔风中的军旗。”这些都随着一阵阵烟尘渐渐远去,他以一个20世纪文人的情怀在缅怀这片文人圣地。他想起了中国的文人,他们从来就没有被重视过。即使是开放繁盛的大唐,“长安的宫殿,只为艺术家们开了一个狭小的边门,允许他们以卑怯侍从的身份躬身而入,去制造一点娱乐。”,这是文化的悲哀,是民族精神的悲哀。
历史写了大多的光辉面,而忘记了背后的黑暗。“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阳关的坍弛,不仅是城墙堡垒的坍弛,也是一种民族精神的垮坍。但对此,余秋雨只能是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