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野之战时,刘备为什么要带着百姓一起撤退,是真心要保护百姓还是另有所图
一举两得吧,一是出于现实考虑,在当时乱世的环境下,人口就是生产力,就是军队,就是战斗力,就是生存基础,冷兵器时代的战斗过程中经常还有攻城掳人的情况,所以人是不能丢的,何况是一波已经有一定忠诚度的群众。二来是对外输出品牌形象,以皇叔的包装推广仁德的价值观,以期招揽人才邀买人心。
回答这个问题前,先说曹操和刘表的小儿子刘琮。
曹操南征刘表,刘表病逝。刘琮刚做了荆州老大,就率人投降了曹操,但是他没有敢告诉刘备,此时刘备还在樊城了,曹操都来到宛县了,刘琮才让宋忠去告诉刘备,刘备都气的想杀了宋忠,最后还是赶紧率人逃跑吧!
经过襄阳时,诸葛亮劝刘备攻打刘琮,夺取荆州,刘备却是不忍心。其实这是一段双簧,细想一下,刘备才多少人,能攻下城墙坚固的襄阳吗?所以这只是刘备收买人心的一番表现。果然,这个举动又感动了刘琮身边的一些人的,都愿意跟随刘备走。
刘备是准备逃往夏口,路过当阳这个地方时,百姓跟随的已有十几万人了。曹操得知刘备跑了害怕刘备占据江陵,江陵有荆州大半的钱粮器械,所以率五千虎豹骑一日一夜行军三百多里,在当阳追上了刘备。可是刘备有多少兵马呢?区区几千人。还要照顾刘备的家小。根本打不过曹操精锐的虎豹骑啊。刘备只得带着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逃了。
要说刘备也是真心对待百姓,也明白人心的重要性。但也是利用百姓做掩护,刘备的军队混在老百姓的队伍中,曹军不易找到。
所以准确的是刘备是利用百姓做掩护,并不是保护百姓。他根本没有能力保护,连自己都顾不住,怎么保护别人啊!
(1):襄阳习凿齿《襄阳耆旧记》记载:"在东晋时南阳城南九十里,有乐广的故宅。"襄阳习凿齿在这里的南阳城是不是宛城?为什么襄樊这些人视而不见,胡搅蛮缠,充当睁眼瞎?!
(2):习凿齿的《汉晋春秋》书中还有:"秦兼天下,自汉以北是南阳,自汉以南是南郡……汉因之……。"这里他亲口说了南阳和南郡以汉江为界。他号曰“隆中”。在汉江以南,属于南郡。
(3):习凿齿自己在《襄阳记》中再次说“秦兼天下,自汉以南为南郡”。习凿齿口中的邓县位于汉水以北,号曰隆中(阿头山)位于汉水以南,一南一北本就是两个地方。
(4;把阿头山"号曰“为隆中,又在1893年改为古隆中,真正隆中是南阳卧龙岗! 襄阳″隆中"实际是克隆中心。 造假历史上瘾!犹如韩国襄阳郡的人一样,争历史抢名人。襄樊某些人为诸葛亮一句″躬耕于南阳"上窜下跳,气急败坏!盗刻岳飞夜宿南阳卧龙岿手写《出师表》,改山名,改镇名,改市名,改教材,请名家题词刻碑,建广场,改校名(孔明学院).改古诗原文,改古地图,篡改所有网络词条。建假卧龙岗和茅庐,公开在民间征集古董…穷尽手段,极尽疯狂!




曹操有过屠城的前科,而且追杀刘备沿路也屠戮百姓,刘备撤退前也做了政治动员,以汉室正统的名义,和仁义的形象,煽动百姓一起撤退,加上城中百姓多是手下士兵的家人,保护家人士兵们也必会拼死保护刘备,刘备因之给世人留下了爱民如子的政治形象,也是以后的政治资本,刘备深知自己没有地盘没有军力,获得民心才是他以后争霸天下的资本,所以说带领百姓不能说是不是真心,而是他必须这么做,百姓是他获得民心的最重要的手段,民心是他以后再次崛起的期望。

不以结婚为目的谈的恋爱都是耍流氓,不以人民百姓的安全为目标的作战行动都是耍花枪。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牺牲皇帝先生的自由和自己的名誉,是典型的心机男。刘备刘大耳朵新野之战裹挟着老百姓一起撤退,相比曹操而言,更属于沽名钓誉外加恬不知耻,心机男中的心机男。
中国古代并非没有针对老百姓的屠城之战,但为数极少,且只发生在不同民族对阵之间,同一个民族前提下的古代“内战”,百姓鲜有确定立场,皇帝姓什么与我何干?谁来了日子也得过,该耕田耕田,该交粮交粮。任后世文学作品如何妙笔生花的演绎,包装成“仁义道德”先生,剥开来看,仍然是寡义廉耻之徒。


即便是抵御外侮之时,历史上更多的也是外寇驱使着汉人百姓充当挡箭牌、填充堑壕,盖因对手无需关心汉人百姓的死活,这条毒计之所以屡屡得手,全亏我方守城军士不全是刘大耳朵这种摔孩子的厚黑款型。

说起刘备,其仁义之名可谓流传千古,当年曹操举兵南下时,刘备携樊城、新野之民南渡,更是仁义的典范!逃至江陵时,有人劝刘备弃民先逃,刘备回答说”大丈夫争雄天下一定是以人为本的,现在百姓愿意跟随我,我怎么能够抛弃他们呢?“这一席话也成为了刘备仁义的最好注解,不过,百姓跟随刘备真的只是因为仁义吗?事实可能并非如此!

携民渡江
战败迁民之举,并非刘备首创,前有曹操官渡之战,曾迁白马、延津的百姓至豫州地区,刘备之后也有诸葛亮北伐失败后,迁徙陇西民众至汉中。刘备所说的”以人为本“并非虚言,不过这不过是打着”仁义“旗号的劫掠百姓罢了。那么,为什么这些百姓还是愿意跟随刘备呢?大概有以下四点原因!
第一、刘备在荆州拥有极高的人望。这个人望并非百姓之中的人望,而是士人之中的人望。而凭借荆州士族在荆州地区的声望,甚至一些荆州豪强本身就拥有成千上万的仆从家丁,那么有大批百姓跟从刘备就可以理解了。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与民间小说流传的”得民心“是有本质不同的,是通过士人中转了一下。

仁义的刘备
第二、曹操有多次屠城的经历。这是一个不能否认的事实,而刘备集团自然也要一次做文章,去恐吓百姓及部分地主,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财产,这些人自然就需要得到刘备集团的庇护,并且随军迁徙了。
第三、荆州历来是流民聚集之地。东汉末年战火纷飞,而荆州则相对于北方中原,是一个相对安乐的地方,因此,很多百姓也从南方逃亡至荆州安家,那么对于并非土著人的他们,荆州不过是暂时栖身之所,当战火逼近,再次流亡,也就成了最好的选择。

其实,关于刘备在新野之战,带百姓撤退,到底是不是真实的事情,历史上曾经有过不少的非议,因为,小说不等于实事,一座城池,十几万人,托家带口的,老弱病残,怎么带?后面的曹兵可不是闲庭信步啊!

姑且不论,是不是全城百姓随军撤退,还是,只有部分人跟着。
这里讨论一下,刘备带着老百姓的真实意图和情境。
首先,刘备带着百姓,或许是无奈之举,为什么,因为你刘皇叔要逃,老百姓也要逃啊!
还要问为什么?
因为不逃的话,或许就要被杀头的啊!前有秦朝白起坑杀四十万大军,后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啊!

古时候,统治者觉得什么最可怕?有异心的百姓最可怕。什么最可贵?粮食最可贵。
那么,综合一下上述统治者的思路,你觉得,老百姓都是傻子吗?不跑,等着攻陷城市之后,给你们发粮食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