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骂”遍楚汉风云人物,为何独赞张良
①韩国灭亡后,子房弟死不葬,散尽家财只为行惊天一刺,那年他32岁了,韩国灭亡时,小良子才20岁,有多少人能这样不忘初心?32岁在那个年代当是以“齐家”为要了吧!这是一种执着,一种信念。
②刺杀失败了,之后子房开始逃亡,我们不知道子房在逃亡的那些年经历了什么,史书没有记载,我们只能脑补。在我印象中,子房的人生似乎就是以这次行刺为分水岭,分成两段。也许刺杀失败后的子房,终于懂得了子在川上曰的那句“逝者如斯夫”,世事变换,如水般无形,每个人都无法置身事外,在新的时代学会生存,便只能顺势而为,子房似乎一夜间长大了,但鬼知道他心里遭遇了什么。
③后来秦二世而亡,子房看到了希望,那时他心里想的是,韩国有希望复国了吧!然而,韩王却被项羽杀了,子房心里一定好痛苦又好气吧!正好和沛公投缘,那便辅佐沛公去干项羽吧!灭我复国梦,我也不会让你好过。这样的一种执着,很令人感动啊。
④子房师出儒家,以君子之道为处世之本。后人谓其谋为“阳谋”,不过我觉得最后对楚霸王的那一击,算不得阳谋啦!但,并不影响三师公在我心中谦谦君子的形象!兵不厌诈不是么!
不贪恋权贵,封万户侯却只要了陈留。他好像是那么完美的一个人
大家知道:司马光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平生最大功绩是编纂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他用犀利的眼光、如刀的笔触、深远的智慧,向世人展示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尤其是在《秦纪》和《汉纪》中记录了楚汉相争的珍贵历史,鲜活地展现了一大批风云际会的重要人物。

他们中,有秦末因政治残暴、民不聊生而率农民起义的陈胜;有与刘邦争雄兵败、自刎乌江的西楚霸王项羽;有善于用人、智勇双全最终建立汉朝政权的刘邦;有创造楚汉恢宏历史的”汉初三杰”:萧何、张良、韩信;还有曹参、范增、项伯等将军和谋士。楚河汉界兵家地,刀光剑影群英谱。其中还有众多可歌、可泣、可鉴的风云人物,这里不一一列举。这里单就题中发问略表几位,以解司马光先生以人警世、以史资政、褒优贬劣的良苦用心和历史成就。

且不说不善用兵、用人、用谋,终被身边人物杀死导致起义失败的陈胜吴广;也不说刚愎自用、有勇无谋最终兵败垓下的项羽,也不说建立汉权却诛杀异姓功臣、毁誉参半的汉高祖刘邦。单拿”汉初三杰”萧何、张良、韩信三位代表来分析,就可知众英之伯仲和高低。

三人中,萧何为刘邦政权的总理级人物,虽然跟随刘邦打败项羽、收复天下、建立汉朝、安邦定国,留下了“萧何月下追韩信”——识才用才的千古佳话。但在汉室兴起、韩信兵拥兵自重之时,萧何与吕后合谋杀害了韩信,造成了汉室危机,留下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讽喻。特别是其自知功高盖世、遭人觊觎之时,激流勇退却制造了強买民田、放高利贷之劣迹,留下了千古骂名。
韩信作为替刘邦赢得江山的大将,既是帅才,又是战神,因其能征善战留下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典故,但因其有背叛谋反的嫌疑,加之其不懂政治,被小人告状,最终落得个死于刘邦老婆吕稚刀斧手之下,且被灭父、母、妻三族。如此惨状,令人惋惜而又嗟叹。
张良作为刘邦的谋士,曾经设谋刺杀暴君秦始皇未遂,留下了义士美名。投奔刘邦后,先是帮助刘邦抢先项羽进入关中为王,又与项伯共同平息鸿门宴的危机,收留韩信、英布、彭越三员大将,最终打败了项羽,辅佐刘邦成就了伟业。作为著名的谋略家,他深知“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的自然规律和“飞鸟尽,良弓藏”的人生哲理,在其功成名就、被人窥视的时候,主动退居二线,保持低调,安享半辈,最终以病逝保全、流芳千古。
综上所述,风云变幻,英才辈出;功过是非,自有评说。是留英名还是骂名,不仅在于才识功绩,更在于操守德行;不仅在于一时英名,更在于善终如始!
首先是因为张良在追随刘邦南征北战的过程中,张良运用从《太公兵法》中学到的知识,屡出奇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辅佐刘邦推翻秦朝,剪灭强楚,使刘邦转危为安,平定天下,立下汗马功劳,可谓算无遗策,智谋绝世,与萧何、韩信并称“汉初三杰”。汉高祖刘邦在分封诸侯功臣时,请张良自己选择“齐三万户”,张良谦虚地说自己并没什么功劳,只是象征性要了当初与刘邦初次相见的小地方留县作封地,于是刘邦使封他为留侯。
其次是张良明知神仙是虚无缥缈之事,他之所以说“愿弃人间事,从赤松子游”,是因为张良懂得运用谦让之道来处理功名富贵,在“汉初三杰”中,韩信因谋反被灭族,萧何当相国也因一件小事被告入狱,只有张良提前退出官场善始善终,所以司马光称赞张良明辨达理、明哲保身棋高一着。
司马光独赞张良是有历史原因的。张良,字子房。韩国人。和萧何、韩信并称为“汉初三杰。”在推翻秦朝,战胜项羽,稳固汉朝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刘邦曾评价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被后世誉为“帝王之师”。

张良的功绩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博浪沙伏击秦始皇。为了给韩国报仇。张良曾招募大力士,于古博浪沙中,用120斤重的大铁球,伏击出游的秦始皇。虽然只是砸中了副车,但也让始皇受惊不小。下令天下搜捕,张良躲进芦苇荡得以逃脱。看来他智勇双全。也为秦末人民反抗秦朝暴政树立了榜样。
二、降南阳取商州。楚王熊心曾与刘邦、项羽有个约定,先入咸阳者为王。刘邦一路向西,由于潼关秦军戒备森严。刘邦绕道南阳,不料南阳郡守坚守城池不予交战。刘邦想绕道过去。张良这时已跟随刘邦,建议应拿下城池,不然这样西进,会腹背受敌。刘邦采纳他的建议,以攻心计兵不血刃拿下南阳,扩充了队伍。再进入关中南大门商州时。又受到守关秦军的抵抗。张良了解到守城官是屠夫之子,庸碌贪财。便建议刘邦派人去贿赂,果然奏效。城门大开,刘邦顺利进入咸阳灭掉秦朝。

三、约法三章,智斗鸿门。刘邦进入咸阳宫,小人得志,流氓本性暴露了出来,天天美女美酒,未有远谋。张良及时劝谏,并列出夏桀商纣灭亡的历史。被胜利冲昏头脑的刘邦也意识到了危险。忙封存府库,于民约法三章。才迅速安定了关中。后项羽打过来,驻军霸上,发难刘邦,摆鸿门宴想杀掉他。又是张良拉拢项庄,智斗范增,才使刘邦脱离虎口,化险为夷。
四、谋求汉中,明烧栈道。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就是蜀地。古代属于偏远地区,没有发展前途。张良让刘邦求汉中之地。汉中和关中交界,是战略要地。得手后,又让刘邦烧掉进入四川的栈道,示项羽无东归之意。后来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还定三秦皆张良之谋也。

五、封三王斗项羽。刘邦屡战屡败,打不过项羽。韩信、英布、彭越又观望不前。张良建议刘邦封他们三个人为王。将关东之地分封给他们。果然诏书一下,三王齐出。最后逼的项羽乌江自刎。
六、封雍齿,安功臣之心。刘邦定都长安以后,先封了张良在内的20位功臣,其余的还没有来得及分封,群臣议论纷纷都在论自己功劳大小。刘邦在城楼上看到部下交头接耳群情激昂,不知何事。问张良。张良说他们在谋划造反。说你现在封的都是自己人,怕自己最后分封不到土地。刘邦急了连问张良“为之奈何?”张良说,你可以先封你的仇人雍齿。刘邦心胸开阔采纳了张良的建议,果然雍齿已封,下面的人立马消停了。都说,他最讨厌的人都受封了。我们还怕什么。

七、稳固太子位。刘邦喜欢戚夫人,一直想立戚夫人的儿子如意做太子。吕后感觉到自己的儿子太子位不稳,便问计于张良,张良让她请出商山四皓辅佐太子。一天上朝,刘邦看到太子身后站着四个老头,便问是谁。太子说,是商山四皓。刘邦一直请他们出山,他们都没有答应。今却辅佐太子。知道大势已定,再换太子已经是不可能了。

张良还有许多故事,如,给黄石老人三拾履,得《太公兵法》。功成名就后退隐山林。不参与朝政争斗。所以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评价他:夫生之有死,譬犹夜旦之必然;自古及今,固未尝有超然而独存者也。以子房之明辨达理,足以知神仙之虚诡矣;然其欲随赤松子游者,其智可知。夫功名之际,人臣之所难处。加高帝所称者,三杰而已。淮阳诛夷,萧何系狱。非以履盛满而不止耶。故子房托于神仙,遗弃人间,等功名于外物,置荣利而不顾,此所谓明哲保身者,子房有焉。北宋诗人黄庭坚《牧童》诗这样赞张良: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