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二战的电影中经常都是有苏军狙击手呢
这个简单,因为苏军的狙击手数量多,战果大。苏军对于狙击手的重要性来自于自身的教训,在苏芬战争中,苏军被芬兰军队的狙击手打得伤亡惨重,以至于世界第一狙击手就是芬兰人,而且就是在苏芬战争打出来的。
自己挨了打,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向对手学习,苏军的反应也是很快的,很快苏军就挑选出枪法好的士兵开始了狙击活动,而且苏联已经开始在步枪上加装光学瞄准镜,虽然只有4倍,但是这已经够用了。据说这种瞄准镜是仿制于德国的蔡司,是苏德军事交流的时候苏联获得的样品。光学瞄准镜和高精度步枪是狙击手的标准装备,尤其是影视剧里边,但是世界第一的海耶使用的步枪就没有光学瞄准镜。
不过,苏军中的狙击手并不象西方国家军队中那样使用,苏军的狙击手从作战使用上更类似于西方国家的精确步枪射手,同时这些狙击手还担负着一定的观察警戒任务,所以苏军中的狙击手数量非常大,差不多每个步兵排都会有一个狙击手。
在二战中,苏德双方在战场上相互死拼,包括狙击手也是有相当精彩的对抗,在电影兵临城下里边的对抗成为一段经典情节。图片来自网络。
不过,苏军的狙击手相对于西方国家的狙击手来说,装备不够精良,苏军普遍使用的SVD狙击步枪的精度和西方国家的狙击步枪相比要差很多,就是使用了专用的7N1弹也还是要差一些,不过这几年俄国研制的高精度步枪已经开始弥补这一缺点,而且俄国狙击手的使用也是大量的借鉴了西方同行的经验。
在描述二战的影视剧里,不仅苏军有狙击手,大部分国家都有狙击手出现。像《兄弟连》里E连有一次也在村子里遭遇了德国的狙击手,伤亡了好几个士兵,好不容易才把对方击毙,还有《拯救大兵瑞恩》里的杰克森也是一个出色的狙击手。
狙击手也是一个古老的职业,在古代就有一些神射手专门狙杀对方的军官、传令兵等重要目标。在火枪普及以后,有些射击技术好的士兵也会被挑出来作为狙击手,像美国独立战争中的英国上校帕特里克·弗格森就倡议发展狙击手部队,他也以曾经向华盛顿瞄准,但是最后却绅士的不在背后开枪而闻名,不过弗格森最终死于美军的狙击手,果然对付狙击手最好也是用狙击手。
二战里各国都有不少狙击手,苏联人在苏芬战争里吃够了芬兰狙击手的苦头,据说仅西蒙·海耶一人就击毙了542名苏军,成为当时战绩第1的狙击手。而苏联人也不差,包括《兵临城下》的原型瓦西里在内,有三名狙击手排名2到4名,苏联另有一名女狙击手柳德米拉排名第7,可见苏联的狙击手确实非常厉害。
狙击手虽然在一场战斗中能打死的人不多,但是一般有条件的话他们会优先打军官等重要目标,会造成对方指挥失灵,因此造成的实际伤害要大的多。而且在战斗中狙击手一般比较隐蔽,在遭遇狙击手时因为不知道对方在哪,因此部队就会比较被动,像《兄弟连》里的战例就是E连不得不全部隐蔽起来慢慢找对方。
所以小小的一个狙击手,能发挥的作用很大,也就难怪各国至今都有大量的狙击手。
二战中苏德战场上的极其惨烈的巷战,造就了双方极大的人员损失。而巷战也催生了双方的狙击之战的发生。毕竟在断壁残垣之间最适合狙击手隐藏狩猎。在双方对峙期间诞生了许多许多的狙击手。而狙击文化也是在这种特殊时期逐渐形成!而电影本来就来源于生活。电影中出现现实中本来就存在的文化和传统再正常不过了!
苏德战场上,狙击手作为一种高效的战斗机器,发挥了极端反常的效果。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瓦西里一人就打死了200多德军,同时苏军还踊跃出娜塔莎这样优秀的女阻击手。
1、对手比较强大。虽然苏军有许多优秀的狙击手,但是德军也有优秀的狙击手和狙击武器,战胜了德军,从而凸显了苏军狙击手的强大。
2、苏军狙击手更有代表性。苏军狙击手一般狙击的都是德军的指挥官、机枪手、通信兵等重要人员,狙击手作用比较重要,苏军狙击手名气较大,更有代表性。
3、汲取战争教训。苏军在苏芬战争中遭受芬兰军队狙击手的重创,苏芬战争结束后,汲取战争中的经验和教训,苏军部队乐于积极培养优秀的狙击手。
4、狙击武器较好。和日军、英军、法军等相比,苏军配备了较好的狙击武器,M1891/1930年式狙击步枪、SVT式半自动步枪等。
二战时期,各个国家都有很多优秀的狙击手,只不过是在中国的宣传力度不够,我们所能看到的就这个,。其实是世界头名狙击手是芬兰的西蒙,海耶,狙杀苏军542人,后被打掉半个脸,还活下来了,据说是排名第八的是中国的张桃芳,凭几枝没有瞄准镜的莫辛纳甘步枪(水连珠),扬威朝鲜,比有镜子的更棒,只是宣传的少点,。中国自己的前几名狙击英雄更没有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