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残局能有多少局
象棋残局有多少局,可以说很多很多,它是不能以数字统计的。
只要是象棋爱好者,都知道千变万化这个道理。只要你信手一拈,就是一个棋局。
每一个棋子摆布不同,就可以形成一个棋局。每一棋局按每人的爱好就可以命一名字。这样算下来,十六的十六次方就对了。
各位棋友,象棋残局中有哪些必胜、巧胜,弱势收和的规则,拿来大家分享一下如何
首先说,题主所说的象棋残局中所谓的必胜、巧胜,弱势守和等,只是在象棋形成残局的时候根据以往的大数据经验对可能的胜负情况所做出的快速预判,并不是什么规则。这只是源于大数据的共识,是根据大量的对弈结果而总结出来的。在中国象棋中只要没有触及到行棋规则或时间限定,对残局胜负的预期情况是没有任何强行定义的相关规则的。
另外,经常看到或听到什么必胜什么或者什么必和什么等说法,其实是不严谨的,在中国象棋的术语中也没有这样的说法。常见术语有以下几种:
顾名思义可以理解为按照以往的惯例来判定,此局最终的结果为攻方必胜。需要注意的是,例胜的官方定义实际上是攻方必胜的。例胜即为必胜,所以它与巧和是互相排斥的,如果同样的子粒变换成不一样的布局有巧和的可能,理论上说就不能算为例胜。
但在实际中,很多归为例胜的残局其实是包含例和或巧和的,也就是说实际上我们所说的例胜和理论上所说的例胜并不是一回事。理论上的例胜是攻方必胜,实际上的例胜很多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必胜。
比如:单车兵对单车,是例胜,即使走成下图变成了老兵,也可以用老兵收山的定式,依然是例胜。但如果换成黑方的车将都完美占据着中路,就成了例和局。
所以,在中国象棋中所谓的例胜、例和等说法实际上是针对具体的棋局而言的,而不是根据子粒的情况来定义的。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我们日常中说的什么必胜什么通常是单以双方的子粒情况而论的,没有涉及到盘面的布局情况,所以它包含的范围就比理论上的定义扩大了很多。
[单车兵例胜单车]
同上所言,例和的官方定义实际上是必和的棋。亦同上所言,例和也是需要针对具体的棋局而言,而不是单以双方的子粒情况论。
比如:单兵对单士是例和。但实际中单从子粒上来论,单兵对单士在很多布局中是可以赢的。下图为例和,红方不管怎么走都无取胜可能。
例和,无必胜,有巧胜。
例胜,无必和,有巧和。
必和,无巧胜。
必胜,无巧和。
一些过于极端的例子由于实战中走不出来,故不在考虑范围内,如传说中一兵和十六子,还有那些弱势一方借助有利形状巧杀的,应该算是非常规的残局,不能当做可供指导的一般常例。又如,单车是必胜马双士的,但走成这个局面,就成巧和了,不过这个例子不足以推翻单车对马双士是必胜的结论。

都是对就是进入残局后而言的。
“例胜”与“必胜”都差不多,叫法不一样。如果非要说不一样的话,个人见解如下:
“例胜”可以解析为:按通例或者理论上是可以胜利的,针对相当复杂点的残局而言,比如说马炮兵对马炮。
“必胜”可以解析为:是必定能胜利的。说一车对两兵,车马炮对单车,等等……
“例和”是一样的道理,只要应付得当,是能守和的局面,就是例和。比如说:士象全对单车。
“巧胜”就是按常规是可以和棋的,但是由于一方子力分布不好,让另外一方有机可乘而胜,就是巧胜。举个例子:一方单,一方单士,按道理是和棋的,但是有时候由于有士的一方位置不好,或者说有兵的一方子力位置刚巧非常好,胜了,就是巧胜。如果两个老将之间隔一个士,刚好让兵在象眼那里,那样就属于巧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