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襄王取回象征天下的九鼎,为何没有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
秦昭襄王(公元前325-公元前251)公元前306-公元前251年在位,秦昭襄王在位初期,魏冉为宰相推荐白起为将军,先后战胜其他诸侯国,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而秦获得九鼎的时候为公元256年,那一年东周王都洛邑,灭亡了周朝和西周国,迁九鼎于咸阳。前后相差五年时间,另外一方面由于秦国长年征战,到了昭襄王后期已经民生凋敝并且那时候诸侯国也全力抗秦,所以昭襄王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统一天下虽是如此,但是他为秦统一战争已经奠定了胜利的基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西周的九鼎为什么放洛阳
武王灭商之后为什么将九鼎放在洛邑
1、镐京只是早期西周的京城,也就是说镐京是在周武王还没有成为天下的共主之前的京城,也就是西周的京城,并不是周朝的京城,史载一般将镐京称为宗周,将洛邑称为成周。
2、洛邑定为周朝都城是周武王认为洛邑为天下的中心,由周公多次占卜测定。周武王亲派周公和召公督建。由于工程浩大,成周的建设经过数年才达到作为都城的规模,并具备都城的功能。
3、因为九鼎自古以来就被誉为王权象征,周武王将禹作九鼎安放在洛邑,代表着西周灭商为天命所归。周武王灭商之初就将九鼎由朝歌迁往洛邑,今洛阳还有鼎门的文化遗址,就是当时九鼎由此进入洛邑。
4、为了昭示西周灭商为天命所归,周武王灭商之初在洛邑向天下展示九鼎,老子曾说:“国之利器,不可视人。”这里的“利器”就是意指的九鼎,其含义是:“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5、西周时期,虽然西周王室一直在宗周,而为了天下的安定,洛邑作为当时的都城,天下的中心,长期也有数万大军镇守,镇守洛邑的大军叫成周八师,镇守镐京的大军叫宗周六师。
想了解九鼎最终去向以及王子朝最终去向的读者朋友,请头条搜索《子朝迷踪考》将会有你想要的完整考证。
一:从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770年,西安(丰、镐京)就一直是周朝首都。
史学界早已定论千年。
二:洛邑是长安周王朝为统治东夷所建,只是周王朝下属的行政权力机构所在地而已,最多是权力副中心。
三:周人祟九鼎以震摄天下,护百姓于太平,九鼎为国之重器,置于洛邑,为震摄东夷,向关东之夷宣示镐京周王朝主权。
四:九鼎就如当今之州际导弹,同样也是国之利器,都置放于北京以外的地方,不可视人。
五:函谷关以外的关东地区,刚刚平定东夷准夷之乱,当时镐京的主要武力威胁来自于函谷关以东的周王朝新领地,洛邑是拱卫镐京的东大门,京八师置于洛邑威摄东夷护卫镐京,是关中周王室的护国智慧。
九鼎只是传说,再说大禹就是传说人物!如果真有九鼎,并且体量很大,那是不可能说没就没的。而传说一只在搬运时飞进了泗水,这就正儿八经是神话了!就此推论九鼎放在洛阳就是子虚乌有的事情!司马迁时代,一些人传说西周定都洛阳,拿莫须有的九鼎说事。司马迁在“史记”《周本纪》说:“太史公曰:学者皆称周伐纣,居洛邑。综其实不然。武王营之,成王使召公卜居,居九鼎焉,而周复都丰、镐。至犬戎败幽王,周乃东迁洛邑。……”
九鼎,据传是大禹时,用天下九牧所进贡上来的铜铸成九尊大鼎,象征九州。
商代夏后,将九鼎迁至其都城。后来又迁至殷,开始设立严格的使用规定,周武王灭商后曾公开展示九鼎。(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随着统治范围的扩大,为加强统治力度,周王朝在中原建立新都,选定洛邑由周公负责营建,到周成王五年建成,建成后的洛邑城由周王室直接控制的周八师驻守,每师有二千五百人,共两万人,用以镇慑东方。而象征着王权的九鼎也放在成周城(洛邑)的明堂当中,用以威慑天下。(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春秋时,楚庄王首次于洛邑“问鼎之轻重”,被王孙满驳回。公元前307年,秦国打通通往洛阳的道路,秦武王直入王都观看九鼎,在试举雍州鼎时压折右足,不久伤重而死。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九鼎不知下落,传说沉于泗水中,至武则天时,知九鼎难求,遂重新铸造。神功元年(697)四月,鼎成,置于洛阳明堂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