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诸葛亮是不是和司马懿打的一个想法
谢邀
这个问题有歧义,不知道问的是哪一方面。但历史的有趣在于,你不能改变,只能臆测。
个人观点,诸葛亮在很大程度上是想在有生之年兴复汉室,保知遇之恩。
司马懿则没有太大想法,曹魏皆猜忌之主,狡兔死走狗烹,如何在自保的基础上,建立功业是个问题。
故二者在朝堂上是有些区别的。
历史上司马懿和诸葛亮是不是打的一个想法?
这问题的词语搭配有点费解。如果没有“打的“两字还好,或者说司马懿诸葛亮是不是打的一个主意,比较符合汉语习惯,而打的一个想法,总觉得不搭配,不太像汉语,难堪,别扭。没办法,就先按此进行试答吧!
司马懿和诸葛亮的年龄差不太多,只比诸葛亮大两岁。出道时间也比诸葛亮早几年,大约在建安五年(200)官渡之战后不久二十三岁时,进入曹魏阵营。不过,很长时间都在下层,没有被曹操慧眼识珠。但司马懿有个优势,就是家乡距曹魏中心邺城很近,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曾经是曹操的老上级。不过,司马懿最后被重用,是靠自己的才能和智慧,这些关系并没起多大作用。
三国志.诸葛亮传: 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 ,谓为信然。
诸葛亮常常以管仲,乐毅自比,这实际就是表明诸葛亮的志向。管仲是齐桓公的相国,辅佐桓公促使齐国很快强大起来,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而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周王室衰落无所作为。这和东汉末年,献帝时期十分相似。诸葛亮就是要作匡扶正义的相国。
再看司马懿: 晋书.司马懿传: 权遣使乞降,上表称臣,陈说天命。魏武帝曰:“此兒欲踞吾著炉炭上邪!”答曰:“汉运垂终,殿下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之。权之称臣,天人之意也。虞、夏、殷、周不以谦让者,畏天知命也。”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答案肯定是否定的,诸葛与司马懿打的想法肯定是不同的,诸葛一生精力都用在了恢复汉室上面,而司马懿呢,他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诸葛北伐遇对手司马懿。
诸葛北伐的时候还不了解司马懿,司马懿也没什么名气,而诸葛却被天下所知,所以司马懿比较了解诸葛,诸葛北伐担心对手是司马懿,因为其他对手都不足畏惧,司马懿呢他想的是靠打败诸葛一战成名,所以他们两个的想法是不一样的。
而历史上诸葛与司马懿正面的一次对决,司马懿大败,改守城不出,耗到诸葛死,他们的进行了最后一次对决,结果“死诸葛吓走活仲达”司马懿大败,司马懿因对决诸葛而出名,而诸葛也因司马懿而北伐失败,历史也从而肯定了诸葛的军事才能!
这个问题问的是有歧义的。如果说为了理想抱负,司马懿是为了献出自己的才能来达到统一,谁当皇帝无所谓,而且他自己也想让自己的司马家崛起,光宗耀祖;诸葛亮呢是出将入相,想让国家恢复到西汉武帝的辉煌,我们他治理蜀国时,他的很多政策基本上是跟武帝时期的一样,而且用的“虚君实相”,皇帝只看不做,丞相只做不看,相当于现在的企业总经理一样,董事长不会管总经理做事的。诸葛亮在刘备死后,得到了刘备授予的废立大权,不是自立之权,诸葛亮要是想篡位,直接说刘禅不行让弟弟当皇帝,自己就可以彻底做事,越做越大,但是他没有,他仍然肩负这托孤大臣的职责,一个人拥揽文武大权,累到死,可是同一托孤大臣的李严却没有自知之明,不知道刘备为什么也给他一个托孤大臣的名衔,结果被诸葛亮废了,我们所看到的都是诸葛亮一心一意的为蜀国服务,日夜劳累到死,请问一下这是一个要想当皇帝的人做的事吗?是你的话会这么做吗?
我是一个资深的历史爱好者,热衷于奇奇怪怪的历史故事。
诸葛亮作为中国智者的代表人物,智慧的象征,其实我是不想聊太多的,也不想猜测一些不好的东西,但是我毕竟爱瞎想,其实,我觉得诸葛亮和司马懿可能是有一个想法的,当然,这仅仅是我的个人看法而已。
司马懿什么想法,我这里说一下,司马懿的宗旨就是窃取魏国的战斗成果,当曹丕意识到的时候,司马懿已经成气候了,所以曹丕只能看着司马懿一步一步的窃取了曹家打下来的江山。
那为什么我会说诸葛亮也是这个想法呢?其实诸葛亮对蜀国的所作所为的确和司马懿很像,刘备死后,诸葛亮基本上掌握了蜀国的权力,诸葛亮进而开始培养自己的势力,让关羽送死,张飞遇害,鼓动刘备消耗益州本土势力,让自己的势力掌控蜀国。而且诸葛亮将死之际,对生的渴望非常大,一心想统一天下,我觉得报恩的力量不至于这么大,十有八九诸葛亮想要穷尽自己一声夺取天下,然后自己的儿辈孙辈篡位。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猜测,毕竟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