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寿的历史《三国志》,和罗贯中的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有何区别
我是亘古,喜欢读书写文章,现在我来回答您的问题。
陈寿的《三国志》和罗贯中《三国演义》是两种不同的题材,现在我们分析一下他的区别之处:

1、作者背景不同。陈涛是一位历史学家,罗贯中是一位小说家。自然他们所呈现出来的表达方式就会不同。历史学家侧重纪实,同时要考虑到当代者的利益,不可妄自评论。罗贯中本身生存年代与三国时期相差较远,而且他所呈现的是小说,里面的语言记述可以更加自由,对当代者利益的影响也比较小。
2、题材呈现不同。《三国志》呈现的是历史,《三国演义》是通过历史题材改编而来。

3、作者主观呈现不同。《三国志》里面要呈现出自己的主观意见是比较谨慎的,而且要尽量做到客观记述,减少主观内容。《三国演义》则不同,他要呈现的是作者内心里面的人物形象。
4、阅读群体不同。《三国志》的阅读群体更多的是研究历史的,或者历史爱好者等等,《三国演义》的阅读群体更多的是文学爱好者。

5、社会价值不同。《三国志》推动的是历史研究和历史发展;《三国演义》推动的是文学的发展。
以上五点是个人分析的区别。如果有不满之处欢迎留言交流。
《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不通点:
一、性质不同
《三国志》是史书,可以说是史实,是历史事件、人物事迹的真实记录。
《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体裁是小说,内容多虚构,即使有史实,也是在史实的基础上进行了文学加工,增强了可读性。
二、作者不同
《三国志》作者是陈寿,《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
三、产生的时间不同
《三国志》产生于晋代,《三国演义》产生于元末明初。
陈寿的历史《三国志》和罗贯中的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有何区别?打个比方来说,陈寿的《三国志》是写实,如同刘家良的功夫片硬桥硬马;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写意,如同徐克的武侠片飞来飞去。
陈寿著的《三国志》属于纪传体史书,立场相对中立,对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记载比较详实,基本上符合历史事实;罗贯中著的《三国演义》属于演义小说,不但对人物和事件进行了艺术加工,而且基本上是站在“尊刘贬曹”的立场上进行描写,下笔有失公允。
由于罗贯中老先生“拉偏架”,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文有诸葛亮,武有关云长”简直就被神化。关羽一上场立刻“温酒斩华雄”,然后就是“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水淹七军,生擒于禁,刀斩庞德,威震华夏”,当世名将遇到关羽就是来送人头的,如同砍瓜切菜一般。除此之外,众所周知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笔下的周瑜形象为“羽扇纶巾”,这是古代儒将的装束,而《三国演义》中不但“羽扇纶巾”成了诸葛亮的标配,而且“火烧赤壁”也是仰仗诸葛亮借东风才取得胜利,俨然诸葛亮才是破曹首功,周瑜只剩下老婆小乔没有被人抢走,难怪周瑜会被活活气死。
其实这样一一对照分析可以写成一本书了,不亚于科学新知类。不过仅从一般阅读者的角度而言,三言两语的感受是可以百家争鸣的。
民国才女张爱玲非常热爱《红楼梦》,循着心思缜密的性格将红楼“大卸八块”,拆至点点滴滴,恨不得融入梦魇里,著书写红楼各种小细节可见一斑。
因而,读书是青菜萝卜各有所好。
陈寿出生在四川南充,三国鼎立结束后,进入西晋相对稳定的政局,他时年48岁,以心态相对平和开始撰写《三国志》,其实同期也有另外一位同僚正在书写《魏书》。
同一段历史由两个作者同台pk,最后对手看了陈寿写的《三国志》,觉着实在比自己高出很多,自愿甘拜下风,成就二十四史前四史中这一经典。《三国志》属于中国古文类历史资料里有一定深度的书籍,过去仅供王侯将相和特殊文化领域人士阅读,而陈寿本人最终被定位为西晋史学家。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究竟有什么区别,调侃历史告诉你。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有很多,甚至古人又把《三国演义》当兵法读的,但读过《三国志》的人却很少,这要是用现代话来区分的话,《三国演义》是一本小说,《三国志》则是历史课本。
《三国志》是蜀汉官员陈寿所作,在蜀汉灭亡后,陈寿入晋为官,在仕途不如意的情况下所写。《三国志》共记载了从公元220年到公元280年期间的历史,史学界也曾把《史记》、《汉书》、《后汉书》与《三国志》列为前四史。
与《三国志》注重历史不同,《三国演义》更加注重人物描写。用一个比较好理解的话来说,《三国演义》是罗贯中以《三国志》这本书的世界为背景所描写的一本小说,就好比现在的网络小说以《斗破苍穹》为基础,在新编一个人物穿越到《斗破苍穹》,前者是正确的世界背景,后者则是另一个作者在原背景的基础下所描写的一本小说。
《三国志》注重事件描述,《三国演义》则注重人物塑造,并且这其中还夹杂了作者对某些人物的可以塑造和偏向心理,就好比现在大多数人都认为诸葛亮是一个军事家,但人家其实擅长的是政治,而《三国演义》也将某些历史人物过于神化了,并且其中还有许多历史上没发生的事情,以及在那个时代根本就没出现的兵器。
《三国演义》中大部分篇幅都是蜀汉集团,但《三国志》中的主要篇幅为曹操与司马懿。除了属性上的区别,内容上的区别就更明显了,举几个比较著名的事件:
温酒斩华雄,这是大家都熟知的,在《三国演义》的影响下,很多人脱口而出是关羽斩华雄,但《三国志》中记载是孙坚斩华雄。而《三国志》中的讨伐董卓实际上就曹操、孙坚与王匡。
火烧博望坡其实是刘备干的,单刀赴会其实应该将关羽与鲁肃倒过来,鲁肃单刀赴会面见关羽,还有三英战吕布也是假的,这些事件还有很多。
《三国演义》中刻意的刻画刘备的仁,导致人们都认为刘备是哭出来的,但真实的刘备与曹操一样,是个枭雄。当然,论研究价值,历史真实性,《三国志》是大哥。但要论文学价值,以及给人们带来的欢乐,《三国演义》是大哥。
三国演义是根据历史改编的小说,有很多地方是虚构的,文学色彩比较重,大部分是为小说描述的人物作铺垫的;三国志是陈寿的一部纪传体国别史,以历史为基础比较接近历史,他不用考虑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也不用急于塑造人物性格,他只需要将历史发生的真实情况记录下来。
第二点,文章结构不同,三国志没有文学的固定结构,他就是记录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三国演义则考虑的更多,他需要注意小说的整体性,又要考虑写的有声有色,耐人寻味,吸引读者,所以罗贯中将这部小说写出来是有很大难度的。其实,两部书籍还有一些不同的地方,比如人物性格,小说为了形成鲜明的人物特点,可能会有与历史出入的地方。
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
《三国志》是二十四史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当时魏,吴两国已有官府修史,而蜀国为自行收集,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之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最早以《魏书》,《蜀书》,《吴书》单独流传于世,直到北宋咸平六年,公元1003年,三书才合为一书。与正规史书略有差异。

《三国演义》描写了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上演了一幕幕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第一部人文长篇小说。

两书的区别表现如下:
1.两书的性质不同。《三国志》是史书,是正史,而《三国演义》是小说。
2.两书的作者不同。《三国志》是西晋初年史学家陈寿著,而《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罗贯中著。
3.两书的内容不同。《三国志》是三国时期的史料,共六十五卷。包括《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历史。而《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章回体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一百年的历史风云。
4.两书的体裁不同。《三国志》是国别体,而《三国演义》是长篇章回体小说。
5·创作年代不同。《三国志》创作于西晋初年,而《三国演义》则成书于元末明初的洪武年间。
陈寿的《三国志》是正史,是中国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曹魏,蜀汉,东吴纪传体国别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所记述的人和事是真实的历史事件中所出现的人物,用纪实的方法记录下来的人物,将历史人物用真实的写作方法描写出来,是纪录也是一种传记。人物,事件真实可靠,是文学,艺术创作的蓝本。《三国演义》则是文学创作,文学创作可以根据历史事件,人和事进行合理想象,放大,夸张来丰满人物形象,构思一些情节进行丰富人物故事,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通过演绎文学作品才具有感染力。创作中并赋有个人情感和观点。
《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区别是一个是传记,一个是文学作品,体裁不同,价值也不同。


陈寿三国志原文及译文
三国志原文
朱桓字休穆,吴郡吴人也。孙权为将军,桓给事幕府,除余姚长。往遇疫疠,谷食荒贵,桓分部良吏,隐亲医药,飱粥相继,士民感戴之。迁荡寇校尉,授兵二千人,使部伍吴、会二郡,鸠合遗散,期年之间,得万余人。
译文
朱桓,字休穆,吴郡吴县人。孙权为将军,朱桓在他幕府中供职,被任命为余姚县县长。朱桓前往余姚上任正遇上当地瘟疫流行,粮食缺乏价钱昂贵。朱桓分派正直的官吏去各地慰问关心,赠予医药,粥饭供应不断,士人百姓都对他感恩戴德。他被升为荡寇校尉,带兵二千员,让他在吴郡、会稽两地招募。他收集散兵游勇,一年之间,得到一万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