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大闹天宫是中国动画历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首先时代背景,那是一个物质精神贫乏,科技落后的年代。那时的电影,戏剧主要以革命,建设为主题内容,以服务儿童的作品非常少。并且创作期间国家还真发生着全国三年自然灾害。
其次,这部动漫全部手工画作成,上集加下集一百多分钟的动画,绘制时间长达两年,在当时算是一部大制作影片。如果同时期迪士尼的《狮子王》做比较,你会发现毫不逊色。(下图可以对比一下)
最后、《大闹天宫》的绘画、剧情、配乐、对白都大量借鉴了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和中国传统的美学理念,浑然天成,风格非常的和谐统一。


有这个疑问的可以先去看一遍大闹天宫,再对比一下现在的中国动画,3D的类型不同就不多说了,2D动画里能超越大闹天宫的中国动画,这个貌似我真想不出来。

大闹天宫可以说是聚集许多优秀之处,首先剧本不错,节选自西游记的剧情,没有搞什么乱七八糟的魔改,也没有加什么莫名其妙的爱情,基本上忠于原著。别小看这点,这是很多改编作品都没做到的事情。

至于动画声音效果效果更加不用说了,据说是当年的日本漫画之神手冢治虫也是非常赞赏的。可以说是中国动画的巅峰之作,现在也没有几个人能超越。

最后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拍出了大家想看的东西,没有说教,没有狗血,大家想看孙悟空大闹天宫就是大闹天宫,不玩噱头。比起说是爱情公寓大电影却拍成爱情公墓的那些人要好太多了。

综合这么多的有点,大闹天宫自然就是中国动画历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了,只要是2D动画,大家总会有意无意地拿来和大闹天宫比较。当然,也许是大闹天宫实在是太优秀了,优秀到很多人都认为无法超越,所以很多现在都去玩3D了。话说什么时候能按照这个版本重制一个3D版本就好了。

“孙悟空”,这个家喻户晓的卡通人物形象,来源于我国早期的动画巨作—《大闹天宫》,而这部经典动画片正是由我国动画业开山鼻祖万籁鸣先生(1900—1997)所主创。
《大闹天宫》的美术设计吸收和借鉴了我国多种传统艺术。在漫画创作中,张光宇在人物设计吸收了民间木刻、剪纸的工艺,同时借鉴明代陈洪绶的绘画和戏曲造型的装饰性,并结合了西方现代艺术。张正宇在背景设计时借鉴了佛寺、道馆建筑和山西永乐宫、北京法海寺的笔壁画。影片中的器皿都是借鉴中国古代铜器、漆器精心设计。动作设计上多使用动画片特有的表现手法,灵活多动。
《大闹天宫》可谓一个里程碑式的传世佳作,在国际电影节上多次获奖,这也成为西方国家了解中国文化、中国传统艺术、中国动画的一个良好契机。如今我们应当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创作出比《大闹天宫》更为优秀的,并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动画作品。

这个是很有感觉的动画片,一般六、七十年代的青少年大都深有感触。
记得当时在农村看的是露天电影,画质非常鲜明,景物非常逼真,当时看了真有置身仙境、宫阙的那种新奇、灵秀之气。之后再看一些动画片,再也找不到那种感觉。这其中的原因令人感触良多。

一、当时的文化生活匮乏,特别是农村。
那个年代农村的物质生活条件非常简陋,文化生活更是单调、匮乏,能看到的书籍很少。唯一的文化享受是从收音机里听一听革命样板戏,听一听革命歌曲。一本小人书,翻得稀乱,还时不时拿出来翻看。
可读的小说就更少,记得那时买了《欧阳海之歌》、《林海雪原》、《咆哮的松花江》等几本小说。有时借古装书偷着看,如《七侠五义》、《杨家将》、《杨文广征南》等古装本小说。那时一本小说能看上好几遍,可惜现在人书籍琳琅满目却没人愿意看。
正是这个原因,看到动画片《大闹天宫》时感到特别新奇、印象深刻。

二、动画片《大闹天宫》确实艺术水平非常高。
《大闹天宫》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于1961——1964年制作的一部彩色动画片。艺术水平非常高,即使是现在看的话,也超出一般的动画片,画质新颖、别致,再配上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情节,确实是不可多得的动画片。
这部动画片不仅自己感觉好,凡看到此片的人都感觉好。据不完全统计,从1964年搬上荧幕以来,除国内各地不断放映外,这部动画片曾向44个国家和地区输出、发行和放映,就连英国BBC也放映多时。可见其艺术成就是得到国际、国内认可的,应该说是经典之作。

总之,动画片《大闹天宫》代表中国动画的最高成就,以国画为主基调,融合热烈、灵秀、欢快而又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
动画片《大闹天宫》中与孙悟空决斗的四个神仙分别是谁
四大天王是佛教的护法天神,俗称“四大金刚”。
身着青袍,手捧琵琶的叫“东方持国天王”;身着青袍,手拿宝剑的是“南方增长天王”;身穿红袍,手中缠绕一龙的是“西方广目天王”;身着绿袍,右手执宝幢(俗称伞),左手握银鼠者是“北方多闻天王”。
四大天王是佛教的护法天神,俗称“四大金刚”。身着青袍,手捧琵琶的叫“东方持国天王”;身着青袍,手拿宝剑的是“南方增长天王”;身穿红袍,手中缠绕一龙的是“西方广目天王”;身着绿袍,右手执宝幢(俗称伞),左手握银鼠者是“北方多闻天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