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图腾的由来
龙图腾,是上古时代的原始信仰,源于天象崇拜。
上古时代,人们以天象的空间变化来标示一年四季时间变化。《易·乾》爻辞中所言的“龙”,实质是对苍龙七宿一年四时运行情况的阐发。
古人观察到苍龙七宿这条巨龙,春季于东方抬头,夏季于南方腾升,秋季于西方退落,冬季于北方隐没。苍龙七宿的出没周期与一年周期相一致,标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周期规律。龙是上古时观象授时的重要星象,龙图腾源自于上古农耕文明时期的天象崇拜。
请问中国的图腾龙是怎么来的
我之前曾经介绍过,中华民族龙图腾的起源是古先民的“云崇拜”。
云在古先民的心目中有着至高的地位,仅赐予太阳崇拜。古先民认为,云是世界万物的起源。
《五运历年记》:元气鸿蒙,萌芽兹始。
《纬书》:天地万物发于云。
《河图地运记》:云者,天地之本也。
《管子·戒》:四时云下而万物化。
《易传》:天地絪缊,万物化醇。
简单来说,“云为万物之源”,就是古先民对云最初的认识。
比如神话盘古开天,盘古在开天辟地以前,是处在“混沌”之中。在古先民的印象里,混沌就是云的一种形式。盘古出现在天地以前,而混沌更出现在盘古之前,所以,云是万物的原点。
这个我也是介绍过的。龙图腾的最初来源,这种理论在考古学称为“自然本体论”。
龙与云的关系,经自然本体论就可以很清晰地看出来。
翻开中国龙的历史,其形象之多变令人目眩。它既是威严凝重的庞然大物,又可为蜷体蟠结的小巧玲珑之形。由百花齐放到走向趋同,龙的形象保留着某些基本特征的同时,又经历不断改造,而具有了浓厚的时代特色,并被赋予多彩的人文内涵与寓意。

根据已有的考古发现来看,龙的形象应当是从蛇的形象演变而来的。早就有上古神话“女娲和伏羲”,这两个人的形象就是人首蛇身。而且从早起的玉器或者陶罐上都可以看到类似于蛇形象的龙纹。比如说红山文化中的“龙形玦”
商周时期陶瓷上的龙纹形象有两种,一种是蛇身,无爪的鳞虫形态龙,一种是眼睛圆睁,有肢体有爪子,身体像动物身体,尾巴卷转的兽体型龙纹。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龙纹都是兽体的,爪子有三个脚趾,尾巴细且卷,龙头张大嘴巴,龙角向后卷。
秦汉时期出现的龙纹形象是头像牛头,有须耳朵,龙角细长对称,身体为蛇形,有翅膀,脚上有爪子,身体附壁。

到了宋代,龙纹形象基本定型,一直到元明清,龙纹形象都为蛇身,身体到尾巴逐渐变细,四肢上都长有羽毛,龙爪上脚趾三至五个不等,龙头上有龙角、龙发 和须子。古代时候,龙纹大体相似,为做区分,元末时期,官方出台政策禁止民间使用“五爪”龙纹,元末以前龙纹多为三爪或四爪,到了明清时期,五爪龙只 能为官方使用。而之后也有一些融合,就是所谓的龙生九子的传说,将古代的一些关于龙的形象就全部统一了起来。
在我们心中,龙的形象一直都是这样的,但是你知道吗,在宋代之前的龙却是这样的、这样的、这样的,那么为什么宋代之前的龙会有这么多不同的形象呢?
其实,在宋代之前,龙是没有一个统一形象的,不同时期的龙会有所差别,有的身体粗壮,有的身体细长。直到南宋画家陈容出现后,龙的形象才算基本确定下来。陈容画的龙被称为所翁(wēng)龙,龙身粗壮,龙爪分四指张开,尾巴为蛇尾状。后世出现的龙大多是在他的基础上进行演绎的。我们今天看到的《哪吒闹海》中东海龙王的形象也是从陈容这里来的。那么龙的形象为什么会在宋代以后变得基本统一了呢?
宋代以前,虽然已经有人开始绘画龙了,但是绘画手法还没有达到成熟,到了宋代,由于绘画工具的改进,画家在作画时也出现了很多新的技法。而陈容画龙所运用的泼墨手法也是在宋代才盛行起来的,宋代对水和墨进行了改进,使水墨比以往更加融合,所以适合泼墨画法的运用,可以展现出“云雾迷漫,若隐若现”的景物,这使得宋代的山水画也十分有名。
另一方面也与陈容所处的时期有关,陈容处在南宋末期,当时蒙古兵十分强大,南宋亡国的大势已经成为定局。人们的民族忧患意识十分强烈,想用龙的形象和气势来宣泄自己的情感,所以在当时绘画龙的人也很多。
2017年3月17日,陈容的《六龙图》以3.4亿的天价在纽约拍卖成功。其实作为现在绘画龙的原型,其自身的价值已经难以用数字去衡量了。
龙是真实存在的,是由蛇进化而来。蛇大为莽,莽大为蛟,蛟大为龙!为什么蛇能进化呢?因为蛇有天生养气的本能,冬眠!蛇通过养气而达到长寿。成长到莽以后养气功夫有了一定的功底,逐渐懂得吸取日月精华。通过不断养气,最终进化为蛟。这个进化过程让它大脑智商有个高的飞跃,从而懂得怎样修练天地之气!这个进化让它繁殖出了地球新产物,人类!这也是伏羲与女娲为什么是人首蛇身的由来,这也是为什么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的由来,这也是为什么上古先人就懂得修仙的由来!
龙,其英文名字是“Dragon”,是一种神话传说中的动物。而“Dragon”一词还有恐龙的意思,是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已存在于地球上的主宰。中国古代的龙文化非常发达,并辐射到周边地区,对东亚文化产生过重大影响。

图1 秦汉龙纹
关于龙的形象,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九似”说,即是说龙的原型取材于九种动物。至于是哪九种动物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最为常见的则是宋代画家董宇的说法,他认为龙“角似鹿、头似牛、眼似虾、嘴似驴、腹似蛇、鳞似鱼、足似凤、须似人、耳似象。”这种说法得到了今人的认可,几乎成为了一种常识。其实,除过董宇,还有很多种说法。
比如许慎《说文解字》言:“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宋人罗愿则认为“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
龙图腾的由来
龙图腾是一种图腾崇拜,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图腾文化。在中国古代,龙是自然之神,代表着吉祥、富贵和力量。因此,在各种文化中,龙图腾都被认为是吉祥的象征,并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你好,《龙图腾》是中国著名作家姜维钧所写的小说,讲述了内蒙古草原上的蒙古族牧民与汉族商人之间的生死与共存的故事。小说名字的由来,源于蒙古族对龙的信仰,认为龙是神灵的象征,能给人带来好运和幸福。在小说中,主人公博尔朵是一位充满智慧和勇气的蒙古族牧民,他通过对草原的观察和理解,领悟到了龙的本质和意义,并且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和思想中,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和梦想。因此,小说名字的含义是寓意着对生命和自然的尊重和敬畏,以及对人类智慧和勇气的赞颂和崇敬。










